日期:2023-11-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狄人部族创业的雷区,中原人总认为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周人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中,狄人也是较为强盛的一支部落。但在中国的历代史书中,狄人都不是完整的部族,而是存在着很多不同名称的狄人,比如北狄、长狄、赤狄、白狄等。这些狄人部族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诸侯列国们的噩梦,卫国、刑国等国皆因狄人的侵扰而灭国。狄人大多生活在北部地区,因此在周人的统一称呼中就是“北狄”。
在晋国与楚国的鄢陵之战前,在晋国朝堂曾经有过一段关于狄人的争论。史书中有“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的记载,主战派郤至认为晋国的三大耻辱,是秦晋的韩原之战、晋国与狄人的箕之战、晋楚的邲之战,三场战争晋国不是惨败就是死了大将。这里也说明晋国的敌国中,狄人是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晋国的主和派范文子则认为“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可见这个时期与晋国相邻的狄人部族大多已经屈服,而范文子把“秦、狄、齐、楚”认定为四大强国,这即和周人历来的传统不同,周人是把狄人视作“非我族类”的,甚至就连与诸侯列国同为封国也是不可以的。
但“狄”在周人的思想版图中,是属于那种“其心必异”的族群,也就是说周人不太喜欢把狄人与周人相提并论。但据一些典籍记载,说是当年周成王曾经封其舅舅姜孝伯,也就是姜子牙的其中一个儿子到狄城建立狄国,这个狄国所在的区域正是后来所谓狄人活跃的地区。那么,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那么狄人被看成是异族,应是在西周以后的事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狄人这支部族绝非跟姬周家族出自同源,应该是有着更为独立的行政和军事体系,与周人的分封诸侯国们应是相与共存的部族国家。跟中原的所有诸侯列国相比,狄人可能是不受周天子管控的部族国家,尤其是在春秋以后更是频繁骚扰中原,在周襄王时代还跟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城。
但是为什么在大部分史书中,记载的狄人都是零散的部落族群,分化成为很多不同名称的族群,狄人部族跟西戎相比,似乎所影响的范围更为广阔,从陕西以北向东绵延至河北地区,数百年之间都有着狄人的活动记载,如果这样的影响疆域都属狄人的国土范围,那么也就是说数百年的狄人部族跟战国后期的楚国很像,范文子认为狄人是跟秦齐等国一样,是晋国的外部巨患,也就在情理之中。
《春秋》载“赤狄灭温”,这个时期处于晋献公新丧之时。实际上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国家,其在“灭国三十六”中就有很多狄人部族。而晋献公的死亡,显然刺激到狄人复仇的野心,这即是赤狄南下灭温的起因。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所驻守的蒲城和夷吾所驻守的屈城,所防范的则是白狄。
当赤狄利用晋献公新丧之机,率领大军攻打刑卫两国的时候,白狄就绕过屈城攻打晋国的都城区域,对晋国形成重大干扰。这么精确的配合,难道是凑巧?箕之役后,赤狄受到军力的威胁,逐渐与晋国达成和平协议,双方在数年之间都没有再发生战争。而白狄也居然在这个时期采取了与晋国和平共处的策略。《左传》里有“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就是说赤狄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所有狄人部族皆畏惧晋国军力,而至屈从于晋国。这即证明赤狄就算不是狄人的首领,也可能是狄人中的最强者。
狄人虽然分散居住在北方,但在部落之中绝对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外交和军事方面采取的共进共退。狄人分化为很多部族,可能只是因为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实体,国家的概念还远远没有出现,更多的可能还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属性,部落应该有着共同的信仰,或者是某个具有所有狄人部族共同信奉的宗教首领,类似于大祭司或教主的人,其能在重大事件中起着协调狄人各族齐心协力,所以才出现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多狄人部族共进共退的凑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