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魏晋禅代对于整个三国时代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从某种层面上看,它影响了之后几百年的华夏文明政治格局,而这仅仅是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
如果将因此而来间接的文化和思想影响计算进去,那么魏晋禅代的意义则更加难以估量,也正是因为如此,主导此次事件的司马家族,也有了相当程度的知名度。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指的是并不去讨论道德层面的定义,因为如果从道德层面入手,司马家族则会变得臭名昭著,在几乎违反了所处时代几乎所有的基本处世准则后,他们终于获得了整个帝国的支配权。
但是当今天的我们重新翻开这段历史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那就是除了司马懿父子以外,司马家族有一个身影也在其中若隐若现,但非常奇怪的是,他却成为了司马家族中极少数没有在之后的历史评价中背负上骂名而遗臭万年,反而有着比较普遍赞誉的成员,这个人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司马孚字叔达,是司马懿的三弟。实际上司马懿兄弟八人早在汉献帝时代就已经大名远扬。汉末的政坛流行对于人物的品鉴和赏析,而司马兄弟作为大族司马氏的青年才俊力量,自然也少不了大量名士为他们的声望背书,所谓的“司马八达”,也就因此诞生了。然而实际上真正出仕魏国且对政治上影响力比较巨大的,也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孚两人。
跟哥哥司马懿不同的是,司马孚没有装病拒绝曹操的出仕命令,最开始也并没有在曹操手下从事具体的政治谋划和参与具体的政务,而是直接接受曹植的征辟,成为了曹植手下的文学掾。
这个职位有点类似于私人秘书和助力的职能,主要负责帮助曹植起草一些个人的命令和诏书,不过这并不代表司马孚没有实际的权力,史书记载司马孚经常去主动劝告曹植让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不要把自己文人的气息表现出来。
当然我们都知道以曹植的性格这些话基本都当作了耳旁风,但是很耐人寻味的是,每次即使不接受司马孚的劝告,曹植也能非常罕见地跟司马孚道歉解释清楚。从这里或许我们能得到两点结论,第一司马孚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否则他没必要去冒着得罪领导的危险指出领导行为的错误,第二点司马孚是个情商很高的人,能让自己的顶头上司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至于翻脸不认人,须知曹植并不是一个嘻嘻哈哈的老好人,而是一个会为了一己之怒直接动手杀人的情绪化官二代,能在曹植手下安稳的工作这么久,而且没有收到任何的排挤和打击,司马孚已经表现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水平。
曹操在人生的后期,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接班人问题的考虑上,排除掉战争贩子曹彰,真正有能力也有资格继承曹操位置的,就只有曹丕和曹植。也许有这么一个可能,在司马懿积极为曹丕谋划未来而最终得到曹丕信任成为所谓的亲信“四友”之时,司马孚在曹植手下,也做着相同的事情。
司马家族作为一个跟随东汉王朝统治而延续多年的世家大族,鸡蛋不装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他们是清楚的,也是非常明晰的。司马懿和司马孚作为最杰出的两个人才,分别投靠到敌对的两个继承候选者阵营,更大的可能实际上也是为了家族存续考虑。大概也正因如此,司马懿和司马孚可能也一直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络,无论最终谁辅助的对象得势,对于对方来说都会有恃无恐的生存下去,最多是改换门庭而已。
最终比较善于伪装和掩饰自己的曹丕更胜一筹,成为了魏王太子,此时的司马孚也被哥哥所推荐成为了曹丕的中庶子,跟哥哥一起开始辅佐曹丕,而在曹操病死后的整个曹丕时代,司马孚也是不温不火的平稳上升,由此或许也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测,司马孚那段辅佐曹植的经历,并没有对他的仕途产生过什么致命性的影响,曹丕依然信任他,而在哥哥身边的司马孚,所扮演的也是一个存在感不强却不可获取的辅助角色,此时的他或许已经明白了,这个角色将一直延续到他未来的人生中,很难改变。
曹丕不仅没有继承曹操的军事政治才能,同时也没有继承父亲的长寿(汉代能活到六十岁以上已经是高寿了),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时年二十二岁的曹叡继位。司马懿作为曹丕的亲信兼好友,成为辅政大臣,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权力。
二十二岁的曹叡对父亲给自己的留下的人才有着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并不想让这些人跟自己分享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母亲的死和父亲的常年冷落又让他很缺少安全感,通过对大臣们的笼络和有限信任,曹叡渴望从他们身上获得一定的回报。
这个时候司马孚进入了他的眼睛,一方面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曹叡对他相对了解,另一方面司马孚跟曹丕的关系远远没有司马懿跟曹丕亲近,一旦提拔司马孚,不会让其产生“是看在先帝的面子”上这种感怀他人的心理,而是会更好的控制在自己手中,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正是基于这个原则,曹叡在先给司马孚戴上一顶“得到司马懿兄弟二人,我还有啥可担心”的高帽之后,任命他成为度支尚书,掌握国家的财政。
在这个位置上司马孚干得得心应手,此时的司马懿因为处理了孟达叛乱事件得到了曹叡的有限重用,被调往西北地区抵抗诸葛亮的北伐,而司马孚也利用自己度支尚书的身份为司马懿提供了各种便利,例如利用关中地区屯田,进行不同部队的修整和调换等等。
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最终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司马懿采取了固守不战的措施和杰出的军事能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司马孚在背后的支持和努力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司马懿在整个曹魏政权的网络和人际关系远远没有后人想象的这么和谐,无论是曹魏元老重臣还是夏侯氏亲族对于司马懿的态度一直是非常谨慎和值得玩味的,魏明帝在某一次咨询重臣陈矫对于司马懿的看法是,陈矫就曾经说过:司马懿是风评一时的名臣,但是能不能托付社稷国家,我就不知道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司马孚的支持,司马懿在西北战场上,不能说一定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至少也会增添很多困难。
不过事情在公元234年后发生了变化,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司马懿依靠龟缩政策所获得的兵权再也没有了适合的理由把控。曹叡本来对于司马懿就不够信任,刚好借由蜀汉停止北伐的缘由将司马懿调回到国内。然而司马孚的位置却没有受到影响,很明显对于曹叡来说,司马孚才是自己人。不过此时的曹叡也不会想到,自己跟父亲曹丕一样,也只剩下五年的寿命了。
公元239年,在诸葛亮死后以为高枕无忧的曹叡病入膏肓,也许再给他几年生命,魏国的历史进程会大不相同?然而历史无法假设,此时的曹叡不得不如多年前的父亲般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然而曹叡的环境远远不及自己的父亲,最大的问题在于曹叡并没有自己的成年子嗣,他的三个亲生儿子和一个养子都先于他早早离世,只有一个养子曹芳时年七岁,这种情况下所能选择的辅政大臣毫无疑问的要慎之又慎。
因为曹丕时代就一以贯之的压制宗室政策作祟,曹叡能够依赖的宗室重臣非常之少,而司马懿的身份又很特殊,他既是先帝曹丕的辅政大臣,又立下了赫赫军功,甚至在曹叡驾崩前的一年平定了辽东公孙渊之乱。
此时曹叡托孤的对象已经不是他想不想,而是能不能有其他人的问题,于是乎,曹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并不信任的司马懿,而他或许也希望赌一把,毕竟对面就是另一个托孤重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曹芳,也许司马懿也会如此呢?他让曹芳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也连连恸哭,表示自己一定不会辜负曹叡的期待,成为一个忠臣,曹叡在难以体会的心境中去世了。
而此时的司马孚,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容不迫的履行职责,或许司马孚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什么过人的才智,但是每一件交给他的事情,他都会办得滴水不漏,把一切细节都处理好,而这种才能也会在未来决定他,乃至于司马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