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臣传》中的洪承畴为什么深得乾隆认可洪承畴是个怎么样的人

日期:2023-11-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贰臣传》中的洪承畴为什么深得乾隆认可?洪承畴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乾隆皇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强调忠君思想,命令国史馆把明清之际投降清朝的大臣们,编成了一部《贰臣传》。乾隆本意是要鞭挞明朝降官降将的变节行径,让后人吸取教训,保持名节。但需要注意的,在《贰臣传》中,乾隆又专门提出对洪承畴应该给予原谅,不必深究。原话是:

  “洪承畴身为明代高官,李永芳曾乘障守边,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李永芳亦屡立战功,勋绩并为昭著,虽不克终于剩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

  既是贰臣又深得乾隆认可,看来对于洪承畴降这样一个名节不保,但又有功于国家的人,确实需要仔细地品味了!

  洪承畴简史

  洪承畴,字彦演,号亭九,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天启时,升任浙江提学道,迁布政使参议,擢陕西督粮参政。崇祯初,陕西农民起义蜂起,洪承畴的军事才能得以显露。

  崇祯二年(1629年)初,时任督粮道参政的洪承畴,与抚院中军李满、仓屯都司艾穆等共同击败农民军。当年四月,王左桂等部又攻打衢州,洪承畴会合官军乡勇,再次击溃农民军。此两战下来,崇祯认为洪承畴能打仗,升其为延绥巡抚。

  洪承畴靠镇压农民军起家,崇祯四年(1631年)取代杨鹤任陕西三边总督,成为农民军的劲敌。此后数年,洪屡立战功,于崇祯七年(1634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军务,为当时战场最高指挥官。

  崇祯九年(1636年),洪承畴于渭南、临潼连败李自成,闯王高迎祥为明将孙传庭俘虏杀害。李自成被推为闯王,与明军连战不胜,率众由陕西入四川坚持战斗。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从四川转战陕西,洪承畴令总兵曹变蛟于潼关南原设伏,大败李自成,义军损失惨重,李自成以18骑避走商洛山中,农民起义进入低潮时期。

  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以抵御关外清军的进攻。这年冬天,皇太极派兵攻打锦州和宁远,后来集中兵力围困锦州,势在必得。

  锦州守将祖大寿连章告急,洪承畴出山海关驻宁远考察战况后,上疏请求调宣府、大同诸镇兵,保证供应15万军队一年的粮食,方可出关作战。崇祯十四年三月,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所辖明军,与玉田总兵曹变蛟、蓟州总兵白广恩、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军队会合,共计兵13万、马4万,统归洪承畴指挥,以解锦州之围,确保明构筑的宁、锦防线。

  洪承畴出关后,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屡获胜利。然而明朝因兵多筹饷困难,加上农民军造成的威胁,崇祯便令洪承畴速战速决。结果中了清军的埋伏,死亡五万多人,洪承畴等人坐困松山城中,于次年二月被俘。

  被俘后的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在战场上被俘的最高级官员,且富有政治军事才能,皇太极不惜手段采取招降措施。关于招降洪承畴这一历史细节,野史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描写,又是范文程苦苦劝说,又是庄妃(即后来的孝庄皇后)施展美人计等等。

  至于种种故事编排是否翔实可信,这里不多作说明,结局就是洪承畴降清了。归顺后,皇太极将洪承畴编入汉军镶黄旗,暂时没有给他任命官职,但凡是有大祭祀、宴会,必会亲随,还赐给房屋、庄田、美女、男女有差,经常设宴赏赐衣物给他。

  清军入关前,洪承畴没有担当具体职务,这恰恰说明他是至关重要的帅才,所以才迟迟没有任命。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采纳范文程的提议,统率清军逐鹿中原,洪承畴乘时而起,清朝为需而用。他从此愈来愈发挥重要作用。

  四月十三日,清军行至辽河,获悉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吊死煤山的消息。多尔衮当即向随军的洪承畴征询下一步行动方略。他首先为多尔衮鼓励说:“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

  然后指出,加强纪律是清军取得胜利的保障:“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于灭贼,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

  接着,洪承畴又分析对手李自成农民军的弱点: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起义军现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根据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清军应采取的战术:“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

  最后,洪承畴告诫多尔衮:“流寇十余年来,用兵已久,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也。”

  洪承畴原为明朝统治集团的干将,与农民军打过多许多仗,他的意见可谓举足轻重。多尔衮为首的满族贵族集团受到鼓舞,更加坚定了他们入关夺取全国政权的信心。其后的山海关战役,李自成果如洪承畴预料的那样,放弃北京西撤。

  多尔衮入北京,即命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他与原明大学士冯铨建议恢复明朝的内阁制度,为多尔衮采纳。

  洪承畴宣力东南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消灭了弘光政权,清朝天下大定,向全国各地强制推行剃发令,引起江南地区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闰六月,洪承畴被派驻江宁,命以内院大学士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地方,并以顺治帝的名义给洪承畴发了一道敕谕,他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约束满汉官兵,二安集归顺百姓,三消灭各地义兵。

  洪承畴到江宁后,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手段来稳定清朝的统治。至顺治四年(1647年)底,洪承畴因请假回乡料理丧事时,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已大为减弱。次年四月,洪承畴回京,仍以内院大学士处理政务。可以看出,清廷对他是极度信任的。

  顺治四年,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军率领下,占领云南,贵州及其周围的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云贵为中心重建农民军政权,四将军同时称王,而尊孙可望为“国主”。

  顺治九年(1652年),大西军领导人在实现与南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后,决定出师北伐。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定国率领,共八万多人,取道贵州,经湖南攻打广东、广西;另一路由刘文秀率领,共六万多人,由云南东部出四川、下重庆、取成都,目的是拿下关中。主帅孙可望由云南赴贵州,居中策应指挥。

  这两路大军进展顺利,大西军于九月占领广西全境,并攻入湖南,连下衡州、连州、长沙、常德、岳州等城,出兵七个月,复州郡十六,辟地三千里。是年底,清朝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兵十余万攻打长沙,大西军主动后撤,在衡州设伏,阵斩尼堪,天下震动。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廷起用洪承畴主持南方战事,委以全权。顺治帝在召见洪承畴时说:“朕遍察廷臣,惟你堪当此任,兹特命卿经略湖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提督、总兵以下,听你节制,兵马粮饷听你调发,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将以下,有违命者,听从军法从事。”

  洪承畴出师,正值大西军孙可望与李定国内讧,时机极为有利。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率军奔至贵州安隆,迎永历帝赴昆明。孙可望在贵州,以“清君侧”为名,于第二年发兵十几万攻打昆明。由于孙可望的部将阵前倒戈,李定国军大胜,孙可望到长沙投降了洪承畴。

  不久,洪承畴调吴三桂自从四川,卓布泰自广西攻取贵州。清军占领之后,顺治帝令信郡王多尼为安远大将军,率八旗劲旅至贵州,与四川、广西的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李定国大败,永历帝则逃到缅甸

  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十六日,洪承畴抵达云南,认为云南险远,上疏建议以王公镇守,清廷于是命吴三桂镇守云南。洪承畴又以云南气候恶劣,主张暂停进兵,也被采纳。

  同年十月,洪承畴以眼疾请求退休,顺治帝在批准他的谕旨中称:“卿久任岩疆,劳绩茂著,今滇黔初辟,正资弹压料理。览奏目昏衰老,特准解任,回京条理。”洪承畴抵达北京不久,顺治帝病逝,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

  洪承畴再次恳请退休,清廷同意。经部议,予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死于北京家中,享年73岁。

  结语

  洪承畴的一生,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在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后与清军作战失败被俘,皆不应肯定。后半生投降清朝,为清朝征服东南和西南出谋划策,效力行间,其中镇压人民抗清和农民军余部,确实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坏。

  但从清朝势力日趋强盛,实际成为全中国新的统治者,并迅速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来看,洪承畴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于社会进步有利,这一点应该予以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