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天下的侯景真的只是个背黑锅的吗

日期:2023-11-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侯景之乱的巨大人祸:为什么说搅动天下的侯景,是在替别人背锅?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王僧辩率领部队光复了沦陷于侯景手中数年之久的建康。对于这个结果,萧绎君臣是不意外的。因此,在出征以前,王僧辩就问萧绎,克复金陵以后,对于一城百姓尤其是被废掉的皇帝萧栋,该当如何处置?

  萧绎又发挥了一次他语言大师的特质:“六门之内,自极兵威!”

  立刻会意的王僧辩也说了一句隐语:“讨贼之谋,臣为己任,成济之事,请别举人。”

  君臣二人就此结束谈话。等到王僧辩拿下了建康以后,萧栋兄弟三人被一名叫朱买臣的将军从牢里请出来,到船上喝酒。结果刚一上船,兄弟三人就被一起扔进了扬子江。

  现在可以回过头再品味萧绎和王僧辩的对话了——萧绎要王僧辩弄死萧栋,但是王僧辩表示自己可以杀侯景却不愿意动萧栋,成济之事要别人去做(成济杀掉了高贵乡公曹髦)。于是萧绎换了朱买臣当白手套,王僧辩则在此事中全身而退。

  但是,你要是把王僧辩当成建康城的英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相比于一家一姓几个皇孙的死活,王僧辩的部队在建康城犯下的罪行,才是更大的孽债。

  萧绎的那句“六门之内,自极兵威”,玄乎其玄,你可以有一百种方式去理解。而偏偏,王僧辩选择了最极端的理解方式——纵兵大掠。

  王僧辩入驻建康的当天晚上,就有军人“无意”烧毁了宫中正殿太极殿和东西堂。随后,对手下失去约束能力(也许根本就没想约束)的王僧辩默许了这些江陵兵在都城的烧伤抢掠。整个建康的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全部被押出居所挨个“盘点”,最后被剥得几乎赤裸上身,扔到秦淮河畔。在一片哀嚎声中,建康市民竟然无不怀念起了当年的侯景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侯景之乱对建康经济造成的破坏是被人为夸大了的。毕竟,王僧辩这么一折腾,整个建康的基建都被毁了,以至于后来萧绎不把都城迁过来,未必没有这方面的考量。

  对普通市民尚且如此,对于世家大族和百战宿将,王僧辩就更不客气了。当琅琊王氏的后人王克站在宫前迎接王师的时候,王僧辩毫不客气地问:“侍奉夷狄之君,王大人劳苦功高!”王克无言以对。王僧辩也不废话,转过脸对左右说:“琅琊王氏百年清名,一朝坠入谷底!”

  而对另一位之前风头压过自己一头、侯景之乱时降了侯景的老将赵伯超,王僧辩就更不客气了。当这位老将又从侯景军中“反正”以后,王僧辩立刻把他押上送往江陵的船,还冷冷地说:“大人身荷国恩,却行此之事,今日又降而复叛,为之奈何啊?”

  等送走了赵伯超,王僧辩又不无得意的对左右说:“昔日赵伯超名声一直超过我,不想今天扭转乾坤却还是我王僧辩。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预料无常啊!”

  如果仅仅是在建康一城之中作威作福,那还能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王僧辩的另一个举措却彻底地让南梁以及以后的陈朝失去了战略屏障,加速了南朝的灭亡。

  侯景之乱期间,江北的几个重镇大都摇摆不定,态度暧昧。收复建康以后,王僧辩就派人去广陵等地劝降这些地方的守将,希望他们能拨乱反正。结果这帮劝降的家伙一到地方就要钱要女人,搞得本来就担心投降以后被清算的将领们更加不安,最后一咬牙,全都反了。

  至此,在侯景的铺垫以及王僧辩的努力之下,南朝终于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全部丢给了北齐和西魏。此后的陈朝尽管再努力,也充其量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南弱北强的大势,已经是不可逆转了。

  但是此时的萧绎和王僧辩是想不到这一头的。这对君臣一个在江陵假惺惺地三请三辞,另一个则领衔上奏请求萧绎登基。而登基以后,萧绎也没亏待这位老臣,给了他几乎所有能给的头衔,还让他镇守建康,为自己盯住对下游虎视眈眈的北齐政权。

  事实再次证明了萧绎的战略眼光之独到——在整个国家的战略中心西迁到江陵以后,他依然将重兵布置在了江东,而在与西魏方面几乎只有一江之隔的江陵,他却没有留多少守备力量。日后江陵之围的种种伏笔,也就此埋下了。

  而当萧绎向王僧辩下达勤王令的时候,王僧辩再次重演了当年台城之围的一幕——兵是带了,王也勤了,只不过还没到地方,仗就打完了。于是他自己也就悠哉悠哉地回去了。

  而此时的南梁已经陷入了最为危急的时刻——本来就已经压缩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国土,还要面临着西魏和北齐两个强敌夹击的风险。而最有实力的军阀,却一直处于观望之中。

  那么,在萧绎死后,江陵这一带的土地,又由谁来统治呢?风雨飘摇的南朝,又将如何继续苟延残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