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汤统治时期为什么会不断的杀害大臣

日期:2023-11-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真的了解眼看要亡国,皇帝眼里就只有一个字“杀”,越是厉害的大臣越是杀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而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那么,为什么这位皇帝会如此悲剧呢?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时期,会不断地杀害大臣呢?其实,这与崇祯皇帝的生存环境、性格有很大关系。

  从小就缺少母爱,从来都没有被人真正的疼爱过,崇祯帝怎么可能会对自己的大臣好呢。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他的生母,是泰昌帝的刘选侍,于1611年12月,生下了朱由检,后来,不得自己夫君的欢心,在责骂声中,染病身亡了。朱由检的父亲又不敢告诉自己的父亲,就悄悄将她埋了。这时候的朱由检,才刚刚四岁。

  后来,朱由检长大了一些,由于太想念自己的母亲,就大胆地询问自己身边的侍卫:“听说西山有我母亲的坟墓,是不是?”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就秘密出宫,带着纸钱去拜祭自己的母亲了。到了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明熹宗崩了,由于,到死他都没有留下一个子嗣,所以,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

  在朱由检当上皇帝之后,崇祯皇帝还是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亲,就问左右的人:“有谁还记得我母亲的模样?” 大家都摇头,直到后来找到了一位老宫女,说:自己曾经在“刘娘娘”的隔壁屋住过,知道她的长相。就这样,崇祯皇帝在成年之后,才看到了自己母亲的模样。

  当时“接画进宫”的“仪式”相当浩大,有隆重的仪仗引导,从正阳门到大明门,再穿过承天门,经由瑞门,最后,抵达皇宫。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崇祯皇帝一见到自己母亲的画像,立刻就泣不成声了。

  本来,崇祯皇帝没有资格当上皇帝的,都是因为他的哥哥死的太早了,又没有继承人,按照当时明朝的祖制规定,这个皇帝只能由崇祯来做。并且,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崇祯皇帝的第一件事情,又是去找自己的母亲。可以说,崇祯皇帝童年缺失的母爱,一直是他心中的痛,而这种痛又被他以极端的方式发泄了出来。

  其实,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想让明朝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只是那个时候,明朝的根基已经腐烂了。

  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灭了魏忠贤和客氏集团,这把火烧的举国上下人心痛快。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明朝的内部涌现了一大批农民起义军,而外部又有八旗军的虎视眈眈。这样的内忧外患,让明朝陷入了真正的危机之中。

  本来崇祯皇帝是有机会的翻盘的,只是,生性多疑的他行事武断,让事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在万岁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将国家灭亡的原因,都推到大臣们的头上,说:“都是他们的过错,才出现了这样的结局。”

  其实,他从来就没有仔细的想一想,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掌舵人,国家断送在自己的手里,难道自己就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吗?

  很多人都认为崇祯是一位“勤奋”的帝王,但是,从他推卸责任的举动来看,崇祯帝是一位很没有担当的皇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崇祯皇帝的脾气一上来,就只会做一件事:杀人。虽然,崇祯皇帝灭了魏氏集团,但是,他还是倚重宦官。

  他是顺应民意,做了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给自己加了分,但是,在明朝后期的制度改革上,崇祯皇帝是没有任何作为的。后来,随着形势的恶化,崇祯皇帝也不在相信大臣了,而是将身边的太监委以重任。高起潜监军山海关,曹化淳守护广宁门,王承恩提督京师全城防守。

  关键时刻,不用专业人士,却用了一帮“善钻营”的太监们,这和他的那些祖辈们,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他就没有想过,正是这些太监让自己的祖辈不够勤政爱民吗?然而,崇祯皇帝看重的这些太监,都是胆小鬼

  在杜勋镇守宣府的时候,这位太监很是“惜命”,到了地方,压根不提什么抵抗,立刻就扯起了白旗。后来,有大臣提出要追查责任,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太监的话,说他是因为“声讨”的时候被杀了,还要给他盖个庙,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

  再后来,李自成押着一帮“俘虏”来到了广宁门外,其中,就有杜勋。这位杜宦官,一个劲的要见皇上。这时候守城都是太监,一看,是杜勋,就赶紧他坐在吊筐里。他见到崇祯之后,就劝崇祯“好自为之”。而其他大臣,则要求崇祯一定不能放了他。

  可是,杜勋却不怕,因为和他一起来的,还有西安的秦王和太原的晋王。所以,他直接告诉崇祯,如果他不回去,这二位王爷的性命就没了。一看杜勋就是个坏蛋,他回到城外后,一个劲的鼓动大家投降,最后,打开城门的就是另一个太监曹化淳。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对太监是无比信任的,而对自己身边的大臣呢?

  第一个被崇祯杀害的就是兵部尚书王洽,此人清廉,又是个实干家。1628年,明朝的兵部尚书王在晋被崇祯辞退,他就问大家的意见,谁做这个位置合适?于是,王洽从工部侍郎升到了兵部尚书。第二年,皇太极打到京城,全城戒严,形势相当危急。

  崇祯皇帝非常担忧,就和群臣商议,这个时候周延儒就说了个故事:就是当年蒙古兵打到北京的时候,嘉靖皇帝把当时的兵部尚书给杀了,对方知道后,立刻就退了兵。这个用意不是很明显吗?就是暗示皇帝:要效仿前人的做法,这样就可以“震慑”对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祯皇帝居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他把兵部尚书直接关进了监狱。虽然,兵部尚书没能阻挡住强大的敌军,但是,也罪不该死也。不久,王洽就死在了狱中,皇帝还不罢休,用“大辟”处置他,这种刑法是古代五刑中最严酷的一种。

  后来,他又杀了一位兵部尚书袁崇焕,都说这位皇帝,中了对方的“离间计”,还不听身边大臣的劝言, “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崇祯皇帝执意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他难道不知道,临阵处死这种职位的大臣,会引起多大的军心动乱吗?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崇祯的眼中容不得大臣的任何“瑕疵”,一旦做错,就是全责。

  只是,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了。所有,宁可错杀千人,也要维护心中那可怜的“自尊”。

  崇祯似乎是和兵部尚书过不去,陈新甲,举人出身。按照他的身份,是没办法坐到兵部尚书一职的。朝中的大臣都知道这个职位的危险性纷纷拒绝,但是,这个职位又不能没人,于是,陈新甲就坐上了兵部尚书的职位。而他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崇祯皇帝都已经有了“投降”的念头,就派陈新甲秘密与皇太极联系,还特意嘱咐陈新甲不要告诉任何人。而陈新甲太大意了,在拿到对方的机密文件后,居然,很随便的放在一边,结果,被自己的家僮看到,拿了出去。这下闯祸了,朝野上下,是议论纷纷

  崇祯皇帝肯定不会那么傻,他不能让这件事泄漏出去,就让陈新甲好好汇报下情况,这其实就是给陈新甲台阶下。可谁知道,陈新甲没有明白皇帝的意思,弄巧成拙。这不是自寻死路吗?最后陈新甲只能被凌迟处死。

  如果崇祯皇帝的心胸可以宽广一点,多看看大臣的优点,或许,真的可以改变明朝颓废的命运。即使明朝大势已去,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而不是挥刀砍向自己的亲人。

  1644年3月18日,北京城破。

  此时,崇祯告诉自己的皇后,国家要灭亡了,命令皇后自裁。然后,又让自己的宠妃袁贵妃自杀,但是,绳子断了,袁贵妃没死成,结果,崇祯皇帝给她补了一刀。崇祯皇帝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他不仅杀嫔妃,还杀自己的女儿,甚至冷血的说了一句“汝何故生我家!”

  难道做子女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吗?

  1644年3月19日,内城攻陷,崇祯皇帝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着江山丢了,是 “皆诸臣误朕”。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些大臣们,不顾自己的高龄,长跪于宫外,就是为了明朝的江山,他听了吗?

  崇祯皇帝虽然出生在皇家,但是,他却有一个不健康的生长环境,而这种不健康的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心智,怎么可能会管理好一个国家呢?

  一个人的悲剧,最终,酿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