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为何成为先秦纵横家,都喜欢跑到赵国去活动?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从先秦诸子的活动看,战国时期是纵横家的时代。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过:“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捭阖是战国时期的重要特征,纵横家是当时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最为务实的思想派别。我们知道,先秦诸子学派的产生,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因素。鲁国依本周礼,尊重传统,成为原始儒家的温床;楚国为道家之乡;燕、齐多
阴阳家;而纵横家、法家多出自三晋。所以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史记·张仪列传》)赵国作为“四战之国”,不仅是纵横家的诞生地,而且是其活动的主要地区。纵横家与赵文化实用功利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赵国风俗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是纵横家生存的“肥沃土壤”。
从大的时代背景看,纵横家和其他学派的形成一样,是基于春秋战国宗法制度逐渐被破坏、“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列国通过改革纷纷建立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体制,从而给纵横辩士提供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战国时期,列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和战、兼并斗争,需要从事列国之间调解工作的士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纵横捭阖、预测战争、以智谋战胜敌国的游说之士,这就是纵横家。当然,除了这一大的背景,纵横家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赵文化背景。
首先,赵国是纵横家的主要诞生地。冯天瑜先生指出:“三晋表里山河,风俗质实俭约,有唐虞遗风,而慷慨毅武奇节之士多出其间;这里又位处冲要,是角逐智勇之地,故顺时言变,鼓舌论纵横者亦应运而生。”(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赵国在三晋中地域广阔,又位于列国中心位置,成为纵横家的主要诞生地。有学者对战国纵横家的地域分布进行过统计,按照赵国位于今山西省大部、陕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河南、内蒙的一部分这个范围,统计出赵国纵横家有20人,在战国各国中位居第二。这些人有楼缓、李兑、平原君、毛遂、魏加、朱灌、赵足、赵豹、李从、富丁、希冩、李郝、司马浅、庐陵君、谅毅、楼昌、平都侯、金投、希卑、强国等(苗润莲:《论战国纵横家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这都是在《战国策》等史书里经常出现的人物,许多人在战国纵横家中举足轻重。
其次,赵国是合纵连横的大本营,是众多纵横家频繁活动的主要国家。赵国处于“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山东六国的中心。赵国北临燕国,南联楚国及三晋的韩、魏叫合纵;东联齐国,西联秦国为连横。据韩非子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高诱曰:“关东地形从长,苏秦相六国,号为合从。关西地形横长,张仪相秦,坏关东从,使与秦合,号曰连横。”
众多纵横家汇聚于赵不仅是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也是赵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然。“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使赵国处于秦、齐、魏、韩、燕五国和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使其不可避免地经常卷入战争。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后,赵国兵强马壮,国力强盛,列国无不争相与之结交,赵国自然成为各国纵横之士争取的主要国家。
纵横家公孙衍、张仪、苏秦无不在赵地从事活动,建功立业。战争胜负取决于士人智谋的较量,“一怒而天下惧”的纵横辩士也受到赵国国君的重视,“卑辞厚币以招贤者”。许多纵横家在赵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如苏秦、苏代、虞卿、公孙龙、荀况等人在赵国一度受到重视。战国后期,赵国是合纵的中坚力量,故而一度出现了“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战国策·秦策三》)的盛况。
再次,赵国出现众多纵横家和众多纵横家汇集于此开展活动是商业经济繁荣的结果。赵国是战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国家之一。赵国经商意识和经商之风与列国相比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与赵国的风俗有关,《史记·货殖列传》说赵人“设智巧,仰机利”。赵人头脑灵活,讲求实际,富有商业观念。《盐铁论·通有》说赵地“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吕氏春秋》云:“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嵇文甫先生把这段话称为纵横家尤其是名家的起源,主要说明纵横家和名家是从商业都市中孕育的(嵇文甫《名家产生于三晋说》,《新中华》第25期)。韩非子说赵国的“中牟之人,卖田园弃耕耘而随文学者,邑之半”,也是这样的价值取向。纵横家在赵国占据优势地位是因为重功利、讲实用正是赵文化的明显特征。赵国实用主义思想正是其发达的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纵横家的唯功利是求、朝秦暮楚与商人的投机心理相类似。范雎说秦王,认为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战国策·秦策三》)。
在赵都邯郸经商的吕不韦,集商人、纵横家于一身,他见到秦质子异人,立即视其为奇货可居的政治资本。可以这样说,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纵横家大量产生于赵国的经济温床。
最后,赵文化的包容性助长了多元文化发展,赵国本地或游居赵国的学者包括多种学派,其中以名辩家、法家、兵家最多。这些学者多从事纵横活动。虞卿是赵国著名的纵横之士,赵孝成王时“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他在赵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迁赞赏道:“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晚年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著名的思想家荀况也是赵人,著有《荀子》32篇,他虽然对纵横家持批评态度,但也从事过此类活动。“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