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有数万的兵马 为何刘禅面对一小支部队就投降了呢

日期:2023-11-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刘禅为何在一小支部队面前投降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景耀六年,司马昭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认为伐蜀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镇西将军钟会和邓艾兴兵入川,攻打蜀国。

  蜀国大将军姜维率军死守剑阁,将魏军主力阻挡于剑阁天险之外。但邓艾“暗度陈仓”,率精兵绕道阴平,直逼成都。

  刘禅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成都留守兵力全力阻击邓艾。在取得首胜后,诸葛瞻不听劝告,放弃险要之地,想一鼓作气,击败邓艾,最后战死绵竹。

  邓艾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刘禅剧照)

  刘禅打开城门,将40余年的蜀汉政权拱手交给魏国,由此,蜀国彻底灭亡。

  有人说,成都此时内有数万兵马,外有强援将至,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呢?

  首先说城内的数万兵马。

  当邓艾兵至涪州时,刘禅已将留守成都的军队悉数交予诸葛瞻,大部分已战死绵竹。即使城内仍有余兵,也多为府兵家丁,抑或老弱病残之人。

  再说各路援军。

  当时刘禅也曾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了丁封、孙异等救蜀。但东吴虽在面上和蜀汉是盟军,但此时未必全力相救,它知道自己就是魏国下一个目标。他定会保存实力,不会为了蜀汉轻易冒险。

  此时的蜀国,全部指望都在姜维身上,此时的姜维已退守剑阁,被魏国大军所困。如果姜维放弃剑阁,全力回援成都,蜀国将变得门户洞开一马平川

  (姜维)

  其它几路兵马,如南中的霍弋等,一则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二则刘禅判断失误,早已下令霍弋按兵不动

  此时,成都陷入了无兵可用,无将可调的境地。

  当然,刘禅还可以“君王死社稷”,宁死不降而千古留名。但他最终选择了投降。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首先,谯周起了关键作用。

  谯周何许人也?谯周是益州人,儒学大家,大名鼎鼎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之师,激进的反战人士。

  究竟是投靠东吴还是逃往南中,抑或拼死抗争。当蜀汉朝臣各执一词,一筹莫展时,谯周站出来说:“应该投降魏国。”

  谯周说,不能投奔东吴,“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意思是说,投奔东吴只能称臣。既然都是称臣,那为什么不投降强大的魏国呢?“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东吴迟早也是魏国的囊中之物,难道还要再降一次,受第二次辱?

  谯周又说,南中也不能去,“群小之心,无一可保”。当下的局势,难保大家都同心。如果南中的将领闹事,或者朝臣叛乱,最终的结局会怎样呢?

  其次,魏国强势,蜀国孱弱。

  (谯周)

  蜀国多年北伐,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国库早已空虚。而魏国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战略物资充沛;蜀国地小人少,魏国人数可达蜀国的10倍;蜀国大将凋零,仅靠姜维独立苦撑。而魏国人才济济,良将如云。

  再次,蜀国朝政已趋于腐败。

  蜀国后期,刘禅重用宦官黄皓,任其把持朝政,打击排挤姜维,朝臣多有怨言。特别是在魏国伐蜀之初,姜维已经洞悉了魏国的阴谋,上表刘禅,需早做防备。但黄皓居然按下奏表,蜀汉君臣都不知道,导致蜀国仓皇应战。

  第四,刘禅懦弱。

  “乐不思蜀”就是关于刘禅的典故。这样的一位君王,亡国是迟早的事。对于蜀地百姓来说,在魏国的统治下,生活也许会更富足。

  最终,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安乐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蜀国的投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加快了三国的统一历程,消弭了战争,造福了百姓,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