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打算南迁遭此人反对,崇祯一死他立即投靠李自成

日期:2023-11-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随着近代以来对明清史的深入发掘,曾经被清王朝刻意打压的“南明史”似乎有越来越热的趋势,其实在我看来,即使清王朝不刻意打压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也热不起来,因为南明这段历史说它是抗清史,有点抬举它了,不如说它是一段明朝正统之争史。

  什么是正统之争,就是王朝都要完蛋了,这些人还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是争论到底谁才有明朝皇位的合法继承权。

  南明政权造成这个局势,崇祯是有着脱不开的关系的,说到底还是崇祯一怒自缢而亡,没有留下任何有益的东西,致使大明王朝再次出现正统之争。

  明朝南京本来就是备用京城,为何崇祯没有南下?

  假如崇祯要是在当初南下,应该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正统之争,毕竟崇祯是正儿八经的大明皇帝。

  最有利的一个条件就是,明朝跟很多朝代不一样,是实行两京制的朝代,因为明朝最早发迹于南京,但是南京不适宜成为大一统政权的京城,最后朱棣在靖难之役出于各种考虑迁都到北京,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

  朱棣的精明之处在于,既把都城迁到北京,也设南京为都城,为的就是假如国门守不住的话,还有一个退路,在南京也准备了一套政治班子,可以看作是大明王朝的后备干部体系,使得明朝在遇到威胁的时候,不至于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南渡的时候太匆忙,发生饿肚子的现象。

  朱棣还是颇有先见之明的,在朱棣去世不久,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瓦刺大军直接把军队开到北京,如果不是于谦顶住压力,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估计当时明朝皇帝就南下了。

  土木堡之变毕竟是偶然因素,到崇祯时期,亡国之象已经是显而易见,来自西面的李自成和来自东北后金的双重军事打击之下,北京沦陷是早晚的事,为何这个时候崇祯还不南迁呢?

  透过各种资料来看,当时崇祯是有意南迁的,毕竟王朝被推翻大臣还有退路,皇帝就只有上吊的份了,要说不怕死,那是刀没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然而,崇祯这个人喜欢耍小聪明,他认为这个事情如果自己说出来,反而有损天子颜面,像他这样标榜大义,怎么可能做出抛弃北京百姓这样的事情来?逃跑主义的帽子是不能扣到自己的头上的。

  南迁的方案必须由大臣提出来,完事自己再三推辞,大臣再三请求,为了王朝延续,不得已不迁都南京。

  崇祯是光认为自己是聪明人,认为大臣都是傻子,这就是典型的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崇祯时期的朝堂之上,哪一个不是风里雨里一点点熬过来的,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要知道崇祯杀掉的大臣不计其数,剩者为王也不过如此。

  大臣们深知,谁要是提出南迁的方案,假如崇祯南渡之后追究起来,保准跟前兵部尚书陈新甲一个下场,被卸磨杀驴了,崇祯做事一向如此,因此,朝廷里面基本没有帮他说话的大臣,给他做事的,都是袁崇焕、陈新甲这样的人,最后都死得比赵四他爹都惨。

  尽管崇祯的心腹还是胆战心惊地提出了南迁,结果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极力反对,虽然只有七品的官职,却因为喊得气壮山河,而成为朝廷上最的反对声音。

  崇祯不能南下,为何也不同意太子南下监国?

  崇祯南迁的方案迟迟不能敲定,而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开始向北京逼近,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作出决策。

  当时参加讨论的无非是南派和北派,不同意迁的人自然是在北京有诺大家产的人,在他们看来,不管谁来当皇帝,他们都是可以当大臣的。当然,那些在北京没有家产的人,也不敢提让崇祯南迁,必须是逃跑主义路线。

  最后有大臣讨论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皇帝南下肯定是不行了,违背“天子守国门”的礼制,但是如果让太子南下监国应该是双方大臣们能够接受的方案,这个方案好就好在,两手准备,假如崇祯死了,南方还能够打开局面。

  本来崇祯也认为是一个方法,然而这时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又喊出了一句:“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这个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子李亨一块出逃长安,结果就在马嵬坡发生了兵变,奸臣杨国忠被杀,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被逼死,随后李隆基和李亨就分道扬镳,李隆基到蜀地避难,李亨到军事基地去重整旗鼓,结果李亨刚到灵武,就宣布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这个典故一出,谁还敢提让太子南下监国,到最后的时候,崇祯是想带着太子一块走的,但是群臣根本不允许,最后无奈之下,崇祯也就最终否决了这个方案。

  崇祯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对这些大臣是骂了个遍,口口声声说“诸臣误我”,就以这个坚决反对崇祯的七品小官光时亨来说,在反对南迁的时候,那叫一个义愤填膺,气壮山河,结果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光时亨不但没有殉国,反而是积极投靠了李自成。

  李自成被打败后,这货还不远千辛万苦南下,结果却是一个千里送人头,南明统治者看到光时亨后就给处死了。

  尽管明朝末年的大臣都不是什么好饼,但是造成这种君臣各怀鬼胎的局面,跟崇祯有着巨大的联系。一个在位十七年的皇帝,到最后连一个替自己说话的大臣都没有,这个皇帝当得是有多失败。

  其实,说到底崇祯还是缺乏魄力,并且极为自私,想要一个好的名声,还想要不承担风险,颇为刚愎自用。

  江湖险恶不好就撤,背负点骂名,指指点点又算得了什么,东晋和南宋南渡之后,最起码还挺了几十年,还能振臂一呼,要收复山河,假如崇祯南迁,或者让太子南迁,最起码局势不会如南明政权一样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