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什么意思曹参的能力到底如何

日期:2023-11-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萧规曹随”是个成语,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后来扬雄在《解嘲》中解读为:“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汉朝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如此,因此曹参审时度势,对萧何制定的政策不作任何改变,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遂留下了“萧规曹随"的佳话。

  看了前文对“萧规曹随”的解释,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曹参的能力远逊于萧何,然而,实际上曹参的综合能力并不比萧何差,甚至还要超过萧何。

  萧规曹随

  首先,我们来看看“萧规”的含金量有多高。

  高祖平定天下之后,采取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混合制度,这是刘邦的顶层设计,不容置疑不容更改,萧何虽然位列百官之首,但与他是没有关系的。

  萧何制定的政策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结构、职能,法令法规,以及诸侯王封国内的政府结构、职能和法令法规,众所周知,汉承秦制,其中的绝大多数是照搬秦朝的,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创制。

  此外,改变秦朝的严刑峻法和减轻百姓的负担,乃是从高祖到吕后乃至汉有识之士的共识,“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故而采取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国策,一直延续到武帝朝,不能算作萧何一人的功劳。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曹参的综合实力。

  第一,军功。

  按照司马迁的统计,曹参的功绩: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

  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汉初高祖刘邦封赏功臣,《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是这样列侯毕已受封,及

  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可见在这些大臣们心目中,曹参乃是实至名归的第一。司马迁在认为曹参的军功突出,主因是跟随韩信出征比较久,可曹参那之前是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同样是屡立战功,多次独立领军出征不说,还一度代理左丞相,换句话说,既然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此外,曹参追随刘邦起兵之前,不过是沛县的狱掾,不是武将出身,却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立下战功,而这一块则是萧何完全没有经历过的。

  第二,政绩。

  曹参的政绩按时间段分为两段,前面是在齐国当国相,时间长达九年,采取

  的同样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治理方式,结果是“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萧何死前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担任大汉的丞相,曹参继位之后,完全按照萧何的既定政策来处理政务,不做任何变动,面对汉惠帝的质疑,他是这样答复的: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第三,胸襟气度和眼界,这也是笔者认为曹参远远超过萧何的根本原因。

  胸襟气度:“相舍後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

  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面对小官邻居的噪声骚扰,非但没有以势压人,反倒主动应和,消除对方的疑虑。

  眼界:为齐相之时,主动问计于民间,请教与盖公。等到做了丞相,表面上日日饮酒,可实际上精明过人——“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与曹参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萧何,面对刘邦试的厚赏之时,进退失据,以至于听信小人之计,让自己身陷牢笼;当上丞相之后,竟然会与当初的好友曹参不睦,虽然临终推荐了对方接替自己,显得过于小家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