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五石散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石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寒食贴,其实是一种处方药。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初衷非常好,是用来治病的,只是后来被用乱了。
曹操养子何晏首吃药,五石散成为潮流
人们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肯定避不开魏晋时期。因为很多人认为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才是真正的名流,出现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导、谢安等人。
但是伴随着他们飘飘仙的姿态的时候,总是和另外一个名词联系在一起——五石散。鲁迅曾经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就大肆批判过这种药。
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如此批判何晏:其一,他是空谈的祖师。其二,他是吃药的老祖。这里的吃药,说的就是五石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石散是由张仲景所研发的一种中药,在汉朝的时候还都不敢乱吃。但是何晏改了配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药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几种。
吃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状况?和鸦片差不多!
张仲景发明这种药方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给伤寒病人所使用。因为这种药有燥热的功能,所以对于伤寒病证非常有用。但是普通人吃了就不行了。
由于这种药可以转体弱为强,因此何晏有钱之后就开始吃了起来,其他人也跟着效仿。当时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和清朝末期的鸦片差不多。根据是否吃了药,来判断这个人富有与否。
因此你有没有能力吃五石散,在当时竟然成为了攀富的一种手段。但是根据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这种药吃起来还比较麻烦。
刚刚吃下去之后没有什么反应,得稍微过了一段时间才有反应,这个过程称作是散发前期。如果没有后来“散发”的过程,那么就是有弊而无利。
因为这种药属于热性,无散发说明热存在了体内,古人尊崇体内“冷热均衡”,因此认为是有弊无利。
另外吃了之后不能休息,必须要持续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发。所以当时把走路称作是行散。有诗为证:至城东行散。其实这首诗也是个笑话,因为不是魏晋时期所作,离开了时代背景,就没有了“行散”之意。
走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会全身发热,发热后全身发冷。一般情况下发冷就多穿点衣服,再不济吃点热的东西。然而吃了五石散之后,发冷和平时不一样。
要把衣服脱掉,吃一些冷的东西,再用冷水往身上浇。倘若你把它当成平时发冷处理,比如说多穿点衣服,多吃点热的东西,那肯定必死无疑。
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后,有一样可以不用吃冷的——酒。因此在当时服用五十散之后,要用冷水往身上浇,然后吃一些比较冷的东西,再喝上一些酒。
由于五石散在当时非常流行,基本上魏晋的名流时不时的都会来上一口。所以在后世的记载当中,我们所看到的魏晋名流,基本上都是轻裘缓带、宽衣,后来甚至被推崇为高逸的表现。
但是也有不吃药的人,为了迎合这种时尚,穿衣服也就宽大起来。另外吃了这种药之后,皮肤也变得容易磨破,这是由于体内燥热,需要通过毛孔排气。
当时的名流不穿鞋袜而是木屐。我们所看到很多魏晋名画,里面的人仙风道骨,以为他们很舒坦,实际上内心很痛苦。
再者因为皮肤容易破,破了之后就容易流血,很容易把新衣服弄脏。因此他们道风仙骨的衣服,实际上都是一些旧衣服。而且因为长时间不洗,上面还有很多跳蚤。
吃药吃到居丧无礼,实在是荒唐至极。
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做扪虱而谈,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一种时尚。不过也正如我们前文所述,这种药是富贵的象征。然而买不起药的还大有人在,买不起药怎么办?那就假装吃了药。
(扪虱而谈”这是王猛的故事。《晋书·王猛传》说:“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所以等到了东晋时期,大街上经常有各种人作假。他们在大街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但凡有人过来问他们,他们就说自己在这里“散发”,以此来显示自己很阔气。
另外由于“散发”之后,要尽快的吃一些比较冷的食物。而且吃的还要快,否则身体会无比的燥热。而且也不分时候,只要吃完药过了散发的时间,就要立刻吃冷的食物。
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一天要吃好几次药,因此一天要吃好几顿饭。而正是因为这种不规律的情况,影响到了魏晋时期的居丧之礼。
何为居丧之礼?据考究发现,在魏晋时期对于父母的礼节非常繁琐。比如说你今天打算拜访友人,要提前打听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名字。
但凡有一人去世,和他交谈的时候,不小心说了他名字当中的某一个字。那么你这个朋友要立刻大哭起来,否则会被认为不孝。
而且居丧的时候,是不允许多吃,也不允许喝酒的。但是但凡你嗑了药,不仅要多吃,而且还要喝酒。因此影响了居丧之礼,形成了居丧无礼的情况。
不过由于吃药主要发生在名流上面,因此在居丧之际,喝酒吃肉,竟然成为了名流的象征,实在是荒唐。
另外还有很多由于嗑药发生的荒唐事情,这里就不再赘述,不过也说明了五石散在当时的危害性堪比鸦片。药王孙思邈才会在弥留之际让弟子把这种药毁掉。
参考资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