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棣迁都北京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它一共有三个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北京(首都)、南京(留都)、凤阳(中都)。这三大都城,北京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内,发挥着最重要的政治作用,但是,北京却是这三大都城中,最晚被确定为国都的。明朝永乐六年,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北京,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但朱棣十分坚定,最终让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古称濠州。元朝末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从濠州立足,转战滁州,然后渡江夺取皖南。在冯国用、李善长、朱升等人的建议下,朱元璋攻下集庆。在集庆,朱元璋日渐壮大,成为元朝末年的枭雄之一。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把南京确定为国都,奠定了南京在明朝的特殊地位。
朱元璋曾一度想将都城迁离南京,以控制中原,可惜,不管是开封、洛阳还是西安,都不是合理想的都城,朱元璋最终放弃了迁都的打算,南京成了朱元璋最后的安居之所。朱棣在南京称帝后,面临一大问题,那就是北方空虚,蒙古人再次南下。
自古以来,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若想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必须以长城和燕云地区为中原的屏障。唐朝末年,石敬瑭卖辱求荣,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400多年中原民族屡受游牧民族欺凌,甚至无力还手。
直到朱元璋称帝,徐达等人赶走蒙古人,收复燕云十六州。朱元璋为了稳固北方,派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人平反北方,以抵御蒙古人。再加上徐达、冯胜、李文忠、蓝玉等人多次出塞北伐,蒙古人一败再败,不敢南下而牧马。但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一心对付南军,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也被朱棣夺走,蒙古人趁明朝内乱之际,屡屡南下。
朱棣镇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地处燕云之咽喉,对控制北方十分重要。而历朝历代,汉王朝的敌人基本上都来自北方。所以,永乐六年,朱棣经过深思后决定:迁都北平。
很多人认为,朱棣迁都北平,是因为他曾在那里做藩王,北平是自己的大本营。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朱棣的根本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控制燕云来控制全国。但迁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阻力也很大。当时朝廷分为两派,燕王从北平带回来的旧部基本上都支持迁都。但洪武、建文年间的旧臣大多反对,因为他们的家眷大多在南京,他们已经习惯了南京的生活,让他们徒然迁到遥远的北方,他们一百个不愿意。所以,这些人就想尽一切办法阻挠迁都,甚至提出一些问题来质问朱棣。例如,有个叫王洪的官员,就曾向朱棣发难。
王洪,字希范,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二名进士出身,官居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编撰《永乐大典》。因为王洪是洪武旧臣,又是浙江钱塘人,所以他是反对迁都的积极分子。在朱棣并未正式决定迁都之前,王洪就在朝堂上公开质问朱棣:“若是迁都北平,如何解决粮食问题?”让朱棣一时语塞。
在明朝时期,江南是粮米重地,北方大多是不毛之地。北平因为是元朝大都所在地,勉强称得上繁华,但周边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并不是粮米大省。若是将迁都北京,那军队、官宦等上百万人都要定居北京周围,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京是一大困难。若粮食不足,必定动摇国本。
朱棣在思考几日后,终于给了王洪大夫答案,朱棣打算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打通从江南到北平的运河,《明史·运河志》曰:
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朱棣挖运河,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因为运河的承运能力远远超过牲畜。但是,自古以来,每逢大修运河,必会引来内乱。因为修运河不仅会空耗国力,还需要动用数百万民夫,一旦激起民变,将难以收场。为了避免这个局面,朱棣告诉王洪,他不打算大肆征用民夫,而是用军队。朱棣打算调集全国约23万大军,轮流来开凿运河,民间只需要征调少部分工匠即可。当然,运河只是满足了南北漕运,想缓解北方的粮食问题,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朱棣一方面让北方的军队开垦荒地,自给自足,还下旨迁徙大量南方的农民到北方种地,减免北方赋税,缓解北方粮食的压力。朱棣的这种做法,算是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设完成,朱棣改顺天为北京,在北京的奉天殿上,朱棣接受了大臣们的朝拜,意味着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在此后,这个新的都城,见证了中华民族600多年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