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贾谊为什么得不到汉文帝的重用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时就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汉文帝闻其才名,征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聘博士中是年纪最轻的,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博士们讨论,贾谊都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按照常理,贾谊在皇帝面前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远见卓识,又得到皇帝赏识,那么应该很快青云直上,可以大展宏图。可惜现实却是形势急转直下,贾谊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倒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转为梁怀王太傅。后来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再加上不得志,最终抑郁而亡,时仅33岁,英年早逝,让人痛惜。
贾谊
那么,造成贾谊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或者说,开启了“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为何不愿意重用他呢?
假如我们从贾谊命运的轨迹来反向推导,问题应该是出在他得到汉文帝赏识之后,被贬谪之前,在那个突如其来的转折点,即贾谊向皇帝提出了两条建议,非但没有被采用,反倒引发了周勃、灌婴等人的质疑、反驳和构陷。
第一,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为本,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以消除已经表现出来的弊端。
从表面上看,这个建议不过是个纯粹的礼制的改革,但实际上是用一整套的制度和礼法来将皇权推崇到最高的位置,加强中央集权,约束诸侯勋贵们的行为,削弱诸侯的力量,降低其地位和重要性。“制法度”,更是强调和突出严格的等级秩序和法制,必然侵害到贵族阶层的特权。
第二,基于王朝的长治久安考虑,贾谊强烈建议诸侯到自己的封地上任,不得无故滞留京城的主张。
汉初之时,从刘邦、吕后到汉文帝,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都在大肆封赏。贵族们从封赏中得到的领地不过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已,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放弃长安舒适、优雅、乃至奢靡的生活到偏远的封地做乡巴佬。
显而易见,这些举措严重的侵害刘姓诸侯和因功封侯的汉初群臣的利益,自然引起强烈的不满和反击。然而,作为贾谊上疏对象的汉文帝,在这方面并没有远见卓识,完全没有预料到后续形势的发展(诸侯王的叛乱)。更要命的是,汉文帝本身就是在诸侯王的位子上继承皇位,并且又是被群臣拥戴、硬推上去的,无论是从个人感情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考虑,他都不愿也不可能采取这些举措。
毫无疑问,贾谊属于少数具有惊人洞察力的政治家,已经预见到皇权与诸侯的王权之间的剧烈冲突,想未雨绸缪,可惜的是,遇到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文帝,想不悲剧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