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句话,韩信本是有能力跟刘、项三分天下的人,他选择了效忠汉王刘邦。在项羽被灭了之后,“兔死狗烹、鹰尽弓藏。”韩信平定齐地后,问刘邦讨个齐王来当。刘邦虽然很恼火,顾忌项羽还在,也是同意了。后来项羽死后,第一件事就是收了韩信的兵权。
可怜韩信从齐王改封楚王,衣锦还乡后没多久,又被贬为淮阴侯。他被刘邦从云梦一路绑着到洛阳,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当年威风凛凛的大王韩信,跟樊哙、灌婴等为伍,作为刘邦妹夫的樊哙依然以王礼事之,这多少也是因为在他心底,为韩信叫屈。汉家的江山有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
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并称“灭楚三杰”,三人都封王了,可是韩信是最早被褫夺王爵,也是最早被杀掉的。结束韩信性命的是吕后,韩信被棒杀于长乐宫钟室,惨不惨?巨惨无比。
韩信临终之前的遗言: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临死之前终于醒悟了,当年蒯通对他说了什么呢?
其实蒯通是项羽派去的第二说客,项羽的爱将龙且死后,终于明白刘邦有了韩信,就好像掌握了核武器的美军一样。项王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天下大势,都系于韩信一身。他派的第一个说客是武涉。他直接挑明: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矣。”
武涉的话很明白,韩信你自以为和汉王交厚,拼命为他打仗,你终究逃不过为他所擒的命运。你之所以能够舒舒服服地坐在齐王的位置上,不过是因为项王还活着。
武涉以韩信与项王有旧情为由,劝韩信反汉和楚,三分天下。韩信是听不见进去的,他还记恨着当年项羽怠慢他。《史记》所载: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当年是项羽帐下的执戟郎中,屡次献计项羽都没当一回事,韩信不想明珠暗投,从楚逃跑投奔汉。武涉说不通韩信,擅于相面的蒯通登场了,蒯通就比武涉高明,他先以为韩信相面为由,屏退左右: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韩信马上来了兴趣:“何谓也?”
蒯通马上进入正题,楚汉纷争天下生民受累,中原大地白骨累累。楚人起于彭城,转斗逐北,兵困京索之间,不能再进一步,三年辗转无功。汉王将十万之众,据山河之险无尺寸之功,败荥阳,伤成皋,游逃于宛、叶之间。一句话,楚汉两家相持不下,无论楚王还是汉王都命悬一线之间,他们是死是活全在韩信一念之间。
蒯通这回没说要韩信投奔项羽,而是建议他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蒯通连起兵的理由都替韩信想好了,以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间为口号,举义师制止楚汉火拼,天下必定闻风响应。按照蒯通谋划的出兵路线,韩信只要以齐国为根据地,挟燕、赵两国屈服,从楚汉两家兵力空虚的后背之地出兵,牵制住楚汉两方兵力,自然是百姓感恩戴德,天下归心。于韩信自己,称王一方易如反掌。
这三分天下之计,如果让司马懿这样的枭雄撞上了,肯定是听之从之。奈何,韩信用兵如神不假,论男人的野心和眼光,他跟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枭雄,还差了一点点。韩信又搬出了刘邦待他恩重如山的说辞: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以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韩信说了这番话,中心思想无非是吃汉王饭就要为汉王尽忠。如果他能够预见日后种种,就不会这么说了。此时的韩信,的确是傻得有些可爱。他傻于对君臣之义抱有幻想,而自己又不是个让刘邦满意的忠臣。真正能在刘邦手下得到善终的,要么是樊哙这样死忠派的武将,要么是张良这种懂得急流勇退的谋臣。
韩信打下齐地之后,向刘邦要个“假王”来当,以功挟主,显然是犯了忌讳的;韩信在大汉立国之后,对刘邦一系列削弱异姓王的动作是颇有微词的,他从来就没想过主动卸甲归田。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算是仁慈的。看起来很讲义气的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杀光。
蒯通知道说不动韩信,于是叹到: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趸之致蛰;骐骥之踯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暗聋之指麾也。”
蒯通毕竟是不死心的,想用这番话刺激韩信,猛虎迟疑不决,还不如马蜂、蝎子敢于放刺;骏马徘徊不前,比不上劣马的慢步行进;孟贲那样的勇士犹豫不决,不如庸夫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实干;即便有虞舜、大禹的智慧,但闭口不说话,还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
这番话好狠,只可惜韩信没有做猛虎的决心,他认为自己于汉王功劳不小,怎么地都能将齐王顺顺利利地做下去。可是事实,很打脸的。剻通劝不动韩信,估计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到了头了,不久就装病做算命先生去了。韩信跟刘邦联手,在垓下灭了项羽。果然如武涉和蒯通所说的一样,刘邦出其不意地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
这一手很明显是不想让韩信在齐地坐大,把他弄到楚国去,又没有兵权,料想他在项羽旧地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韩信还是没有什么危机感的,衣锦还乡之后赏赐了当年赐饭的漂母,还提拔那位给他胯下之辱的少年作楚国的中尉。
论心狠手辣,连刘邦的老婆他都不是对手,何况刘邦本尊呢?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后才得知韩信的死讯,他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喜的是韩信是他最忌惮的人,终于被老婆干掉了,不必他亲自动手。韩信毕竟没有谋反,如果是刘邦亲自动手,道义上说不过去。怜之是因为他自己明白,韩信英雄一世,为他打下汉家江山,最后死于妇人之手。韩信明明有三分天,下跟自己叫板的机会,还是太优柔寡断了。以韩信的军事才华,项羽再世也未必是对手,如今死于宫廷阴谋,岂不是可怜可叹?
韩信之死,真正要负责的是他自己。他始终太过于天真了,相信功劳可以保他一命。他不明白功高震主,君王赏无可赏,只有赐他一把刀了。韩信是大汉第一个无故被杀的功臣,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后一个。他前面有反了刘邦的燕王臧荼,后面有
被逼反匈奴的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陈豨。不过,韩信是最惨的,他被夷三族,没有后代活下来。以至于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找不到韩信妻族和父母族的一点资料,韩信就像从天而降的人一样。纵使他用兵如神,还是败在权谋上。”
做不了三分天下的枭雄,要怪谁?还怪韩信自己,眼皮子浅,他的才华高于野心,所以在《史记》里只屈居于《列传》。如果不是当时一念之差,十二《本纪》里有他一纪,也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