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杨良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家都知道,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西洋的人,从永乐三年即公元一四零五年首次航行,到宣德八年即公元一四三三年的最后一次航行,前后一共是七次,这七次远航,大约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就目前已知的,郑和率领的舰队最远已经到达了东非、红海两地。
毫不夸张的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同时,这也是十五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时至今日,早已被载入史册。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唐代,有一个人已经开启了下西洋的远航,按时间算的话,比郑和整整早了六百二 十年,这个人的名字叫杨良瑶,陕西泾阳人,他是唐肃宗时期的一个宦官,此后又历经代宗、德宗、顺宗三位皇帝,可谓是四朝元老。
那么,为何一直以来没有人提到杨良瑶下西洋的事迹呢?这主要是因为,关于他的记载,是最近陕西省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员,在对泾阳县的一座神道碑研究时才发现的。
从形制上看,该碑体形高大,额篆“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九个篆字,周正圆浑,苍遒大气,碑文以楷体书写,间以行书,结体活泼,字迹劲秀,线条华畅,文气通透,具有相当高的书法艺术水平,不失其为中晚唐书法中的佳品制作。
据宋佚名《宣和书谱》卷一载:“唐代宗宵旰之暇,留心翰墨,于行书益工。大抵有唐自太宗以还,世相祖袭,至代宗家学 未坠。”唐德宗时,“观其行书笔意,亦不愧前人云”,至宪宗初年,宫廷崇尚“集王圣 教序”之风,仍不稍潜,足见中晚唐右军行楷书体之兴盛,当披靡于朝野上下。
在唐德宗时期,杨良瑶曾多次受命出使各地,久历疆场,功劳突出,到了贞元元年即公元七八五年四月,他受命出使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当时的政治中心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
接到命令以后,时年五十岁的杨良瑶率领使团开始出发,经过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的南亚和中东国家,正是这次的出访,让杨良瑶成为了目前已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持国信诏书也就是国书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杨良瑶这次出使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为了开辟与阿拉伯、印度列国之间建立的“国际统一战线”,以便共同对抗新崛起的“吐蕃王朝”,据 《新唐书大食传》记载:“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可以说,杨良瑶这次下西洋的外交结果还是颇见成效的,因为此行收获颇丰,也让他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回国之后,不但备受唐德宗的青睐,还得到了厚赐,公元八零六年,杨良瑶去世,享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