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楚国危难之时,楚顷襄王是如何坐稳王位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诸侯纷争不断,各国势力纵横捭阖,共同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每个国家都可能在不经意间遭遇破灭,这也刺激当时社会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盛景,并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其中就有一则关于楚怀王之子芈横轶事,凸显出当时天下局势的复杂和古人的智慧。
自从秦孝公时期,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崛起成并改变了天下格局。后又经历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的发展之后,一跃成为华夏最强诸侯。而曾经王霸一时的楚国,正是在此阶段遭到秦国连番攻击,于楚怀王时期走向衰落的。
当楚怀王为与秦国重修于好,和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却遭扣押胁迫割地。当时楚国太子芈横正在齐国做人质,与楚国是联盟关系。只不过此时的中原格局早已从秦、楚、齐三强并立转化为了秦、齐并驾齐驱的态势了,因此在齐楚联盟中,齐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原本按照道义来讲,齐国是应该将楚国太子放回去继承王位,可齐湣王却以此要挟楚国太子,想要割取楚国东边,靠近齐国的淮泗一带500里土地,这与秦国扣押楚怀王的性质没有什么两样。
当时的天下诸侯纷争不断,分分合合、敌友变换不断,因而齐国并不能保证楚国会一直成为自己的盟友,将安身立命的土地掌握在手中才是最实际的。但是土地对齐国重要,对楚国同样如此,太子芈横既不想背负割地的骂名,又需要着急回国继承王位,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面对如此难题,年轻的芈横显得束手无策,幸好他的身旁有一位老师,名字叫做慎子。慎子是赵国人,法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在齐宣王、齐湣王时期来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授教的,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他就为芈横提供了一套说辞,“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意思是说土地是用于安身立命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废弃为父亲送葬(当时楚国人对齐国说楚怀王于秦国遭到不测,故而要迎回太子),那样就是不敬孝道。有了这套说辞之后,芈横也就卸了心理负担,颇为慷慨的答应了齐国的要求,顺利回到楚国继承了王位,是为楚顷襄王。
当楚顷襄王继位之后不久,齐国就派人前来要求接收事先承诺的500里地。虽然双方有所承诺,但是真到割地之时,楚王还是不舍得的。于是他又一次请教慎子,询问解决办法。慎子不愧为大才,他告诉楚王,作为君王不应该什么事情都自己拿主意,而要先行听取臣子的意见,察纳雅言,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于是在楚国廷议之时,朝臣们在楚王的要求下展开头脑风暴。上柱国子良认为大王的话一言九鼎,既然实现已经许诺给了强大的齐国,那么如若不予以履行的话,就会失去信誉,日后就无法取信于其他诸侯了,讲信用不是示弱,所以建议割地于齐。另一位楚国臣子昭常就不同于子良的观点,他认为土地是国家的基础,割地就会导致国力的衰退,楚国就再也不可能成为强国了,因此请愿楚王派自己去驻守东边。第三位发言的大臣景鲤是楚国宗室,他同样认为不应该割地于齐,但认为楚国早已衰落,根本难以独自抵御齐国,因此自荐去秦国寻求援兵。
楚国的这三位臣子的发言,简短精干,直冲要点。首先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解释自己观点的理由,最后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清晰,效率高超,有理有据,敢于担当,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朝堂上普遍存在的风尚。只是建议已经摆出来了,道理也都表述得非常清楚,该如何抉择却依然需要楚顷襄王来决定。
楚王再次求助于慎子,毕竟三人的解决方案截然不同。但慎子给出的答复却令人咋舌,他告诉楚王,既然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全都采纳,只是具体措施上需要进行一番算计。
在慎子谋划下,楚王首先将提议割地的子良派遣到齐国献地,以麻痹齐国。齐国果然没有做好战备,就直接派遣使者前去楚国接受土地了。然而另一方面,楚王早已任命坚决抵御的昭常为楚国大司马,奉命驻守楚国东境。当子良带着齐国使者前来接受之时,昭常却表示自己要与楚地共存亡,并已经动员了近乎30多万楚人守卫。这些楚国军队上至60岁的老人、下到未成年的孩童都有,也就是昭常准备要打一场全民防御战。齐王非常生气,就询问子良究竟是怎么回事。子良当时其实也蒙在鼓里,眼见齐国震怒,就说自己是奉楚王命令前来的,直言昭常必定是假传王命,应该予以讨伐。
到了这个时候,齐国才开始整军备战,准备起兵讨伐昭常,不料却后院起火。原来此时景鲤已经说服秦国,派遣大军朝齐国方向逼近。考虑到当时的形势,齐国不得不选择退兵,500里地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慎子的做法,既使得年轻的楚王看清楚了麾下臣子的能力,也让众臣集思广益,所建议的计谋都被采纳了一部分,从而完美地实施了一次决策。虽然因为此事让秦国获得介入楚国事务的把柄,却也解决了眼前割地的存亡危机。
这个故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不过沧海之一粟。但却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迸发出了诸多智慧,直至今日也未曾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