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伐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219年,关羽为配合刘备北伐,出兵打曹仁。樊城与曹军作战,却因后方粮草供给不及而受掣肘。负责粮草的刘婵亲舅糜芳惧怕关羽回军之后遭受处罚,在东吴大将吕蒙偷袭江陵时直接投降了。关羽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士卒离散,败走麦城,最终中伏被杀。
关羽战死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愤怒无比。此时曹丕称帝的消息也刚刚传来不久,汉中王刘备以为刘协被杀,还追谥其为“汉愍帝”。刘备作为帝族宗亲,自然而然的接替汉室皇位,史称蜀汉。
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此后不久,刘备亲率蜀汉大军东征,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并拒绝了黄权建言充当先锋的建议,让其北上防范魏军。
蜀汉声势浩大,孙权求和遭拒。一路上蜀军连战连捷、攻城拔地。东吴将士见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心中恼怒,想大战一场,却被大都督陆逊阻拦。陆逊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原是年轻有为右护军,此战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可谓临危受命,毅然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蜀军长途跋涉,又被陆逊拖延决战时日长达半年,早已疲惫不堪。当时正值江南酷暑,蜀军因补给不足而连绵在吴镜二三百公里的山道上休整,兵力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刘备不会用兵,陆逊却抓住机会,火烧连营,蜀军大败。这就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
火攻之后,蜀军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再次战败,并最终退守白帝城。一年之后,刘备病重,白帝城托孤后,抱憾而终。
那么在战前赵云、诸葛亮均强烈反对伐吴的前提下,刘备为何要举国之兵,急切想为关羽报仇起兵伐吴呢?
其实早在荆州刘表在世之时,刘备曾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已经为刘备制定了争霸天下的战略方针。入主益州,一支北伐汉中后直取关陇。另一支从荆襄九郡出发,逼近洛阳、许都,入主中原。荆州的丢失,让刘备的战略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刘备自然希望能将丢掉的战略要地夺回来。
另外,这个时候的刘备刚刚巩固了益州和汉中的统治,可是曹丕篡汉和关羽被杀却使得刘备丧失了帝王贵胄身份和益州门户地盘,顿时人心惶惶不安。刘备称帝,以封赏来安抚内部群臣。但要真正鼓舞士气则需要通过一场大胜。曹魏经过曹操推行屯兵屯田制度,兵强马壮,短期内难以占据优势,地处长江下游的东吴便成了刘备眼中的软柿子。
关羽统辖的荆州并非荆州全境,赤壁大战后曹操和周瑜的势力亦霸占了部分郡县。然而关羽凭借自己多年的经营,使得整个荆州地界水域山峦中的水贼盗群皆甘愿受关羽号令。一些割据的小势力亦归附关羽麾下,所以关羽对荆州的影响力极大。其在荆襄九郡支党遍地,关羽败亡不久,影响力尚存,刘备担心时日长久后,孙吴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再攻打就困难了。
蜀汉军队的结构亦造成时间的紧迫。刘备军队之中的精锐多为从荆州入川的百战老兵。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老兵纷纷退了下来,蜀军的战斗力面临断崖式下降的危险。
当然,刘备一贯的人设风格也是影响其作出决定的原因之一。不同于曹操的霸道风格,刘备行走天下向来以仁德著称。关羽与刘备交情甚笃,刘备有仇必报,天下人只会称赞刘备,增加刘备称帝之后的人望。如若刘备此时和孙权联手北伐曹丕,其安身立命之本便为遭到冲击。
以上原因都是刘备急切出兵伐吴的缘由,但却不是其兵败夷陵的借口。刘备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刘备的战略短视。强魏在侧,刘备以为凭借长江顺流优势可以快速占据东吴,而后从西、南两个方向威胁魏国。这条路线也是战国时期秦国蚕食楚国的线路,但秦国循序渐进,有充足的时间慢慢消化占领的新地,步步为营的挤压楚国的生存空间。但和战国时期楚国国内派系林立不同,孙吴政权面对强敌上下同心。大都督陆逊虽前期屡次避战,却获得吴主孙权的坚定支持,并最终转守为攻取得胜利。
客观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蜀汉人才匮乏。刘备伐吴时,关羽张飞黄忠已死,赵云反对伐吴而遭猜疑,马超魏延等降将此时在驻守蜀汉北境。武将凋零的同时,文臣的形势亦不容乐观。法正去世,诸葛亮坐镇后方,刘备的身边竟无一人善于用兵,这也造成了伐吴蜀军最后犯下兵家大忌,为东吴所趁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汉军队凋敝,国力大减。但所幸此时曹丕伐吴,给了诸葛亮整顿朝局的机会,蜀国慢慢的又恢复了元气。此后蜀汉虽偶与孙吴交恶,却再也没有主动进犯过吴国半步,一直将目光盯向关陇,直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