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刘伯温和大臣吃饭为什么知道皇帝要杀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明,这种制度其实是建立在君权神授的思想基础上的,就是给人们进行思想上的洗脑,让普通人甘愿在自己的等级中生存,也是最高统治者对手下人们的控制。
因此那个时候,凡是生活在等级上方的人物,都有一定的能力跟家世背景,不过一个家族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固定生活在固定阶层,想要往上突破很难。
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厉害角色,不仅突破了自己固定的阶级,而且还能够到达阶梯的最顶层,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在他当了皇帝后,宴请群臣吃饭的时候,刘伯温看到大臣所用的杯子竟然是不同的,由此得出结论,朱元璋要对手握重权的人进行清除了,为何刘伯温会对朱元璋的做法产生这样的分析呢?
像朱元璋这样原本身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能够逆袭成为皇帝的事情,历史上并不多见,其中就有非常厉害的汉高祖刘邦,然而当时刘邦在村里也算是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更是有些身份。
相较刘邦而言,朱元璋则真的是草根了,他出生在元朝末年,那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谋生,朱元璋有过很多凄惨的经历,甚至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家做和尚。
这些曾经悲惨的过往对朱元璋而言,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因此也给朱元璋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当初为了生存下来,他身上不乏自卑、敏感等性格,最主要的就是残酷。因为曾经在民间生活过,朱元璋特别能够体会百姓心中所想,因此自己当了皇帝后,做了很多对百姓很有利的事,尤其在打击贪污上,百姓生活得到了保障,对他格外拥戴。
但是在面对政权问题上,朱元璋也被后人称作狠辣的代表。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能够最后有这番成就,他自己也承认,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当初社会动乱的缘故,正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才让他有了可以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其实一开始他并没有想很多,只是想好好的生活,但是慢慢的一切都在改变,他能成为皇帝也是最后被逼出来的。朱元璋之所以最后能成功,除了自身能力之外,自然身边少不了帮助他的人,他身边的人也都很有能力,尤其是那些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拥护者。
在军事上朱元璋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对这方面,后人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因此那个时候虽然他的手下都十分有能耐,却都肯听命于他,自然也能说明他能够掌控那些人。
因此朱元璋对手下的臣子向来都十分严厉,以至于后来在处理他们的时候,才会那样快速与冷酷。
对朱元璋而言,朝廷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想要稳坐皇位,就必须让家庭和谐,让那些对自己存有威胁的人消失才是根本,因此朱元璋后期对辅佐他的功臣展开清除时毫不留情。
宁可错杀,也不能让他们对明朝产生任何的威胁,朱元璋处理起来对事不对人,即便当初他的女婿做了贪污之事,朱元璋也没有顾忌女儿,二话不说的处死了驸马。
对于自己的亲戚都能如此,更别说那些仅有几分什么亲戚关系的大臣了,尤其在后来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让皇孙朱允炆继承太子之位。
原先的太子朱标也是一个很有军事能力的人,他活着的时候,足以震慑住手下的那些有权势的大将,然而后来的朱允炆对于朝中有功绩的大将,是无论如何也震慑不住的。
为了给孙子铺平道路,朱元璋才开始大肆屠杀功臣,这样的做法之很辣,完全没有顾及之前他们的军旅情谊。
当然,朱元璋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采取这种武力行为的,有一次,朱元璋便在宫中设宴,邀请了很多文武大臣前来赴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次很平常的皇家设宴,并没有多想。
只有刘伯温对这次皇帝的邀请中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在赴宴的过程中,他非常认真仔细的观察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就在朱元璋跟大家同时举杯的时候,刘伯温发现,臣子手中的酒杯是不同的。
而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的部分,就是所有有着爵位的人,用的都是瓷器酒杯,而普通的大臣则是用的金属杯,这样一个现象,让刘伯温立即就明白了朱元璋心中是怎么想的。就像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一样,朱元璋也想杯酒释兵权,因为瓷器不同于金属,朱元璋之意就是希望握有瓷器杯的人,能够主动交出手中的兵权,这些人不应该再手中握着高高的权力,而应该选择回家享清福了。
如果能自觉的交上兵权,想必朱元璋对他们也是不会苦苦相逼的,再说朝廷也应该注入新的人才,这也让朱允炆日后能够更好的掌控。
因此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对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们,表现出了一次婉言相告,等于给他们一次主动上交权力获得自由的机会,如果他们不肯,那么接下来他们所要面对的就是被清除的命运。正因为刘伯温看懂了这一点,于是宴席结束后,他便向朱元璋提出辞呈,虽然朱元璋也多次假装推脱,怎奈刘伯温一直都在他面前提辞呈的事,最后朱元璋答应了他。
因此在后来朱元璋清扫开国功臣的时候,刘伯温保住了性命,其实后来刘伯温被杀,更大一部分原因是胡惟庸等人的私人报复,跟朱元璋关系不大。皇帝对国家的掌控一定会拿到最高的权力,一旦有人对皇权有了威胁,皇帝必然会用尽办法将那些人诛杀。
当然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功成名就后接下来就需要淡泊名利,然而历史上能做到这样的人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