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如果长平之战不换廉颇结果会怎样

日期:2023-11-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廉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自秦孝公时代开始,大秦帝国就不缺乏破釜沉舟,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如果说是商鞅的变法,才让秦国逐渐走向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

  那么老秦人能够笑傲天下的资本,就是他们骨子里的韧性。长平之战的结果,直接奠定了秦国问鼎天下的格局。

  长平一战,白起坑杀60万赵军,自此让赵国国力日渐衰退,诸国再也不能阻挡秦国统一的部分。如果把白起比作犀利无比的长矛,那么就可以将廉颇比作牢不可破的盾。

  如果赵王不用赵括换走廉颇,那么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结果又会如何呢?小编可以肯定的告诉您,廉颇能暂时抵挡住白起,但赵国绝对抵挡不住秦国的国力。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之久,在廉颇统军时,赵军虽然偶有小败但白起也颇有种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的感觉。

  因秦军是劳师远来,廉颇就想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来拖垮秦军。这样做本来并没有错,但廉颇却错误估计了赵国的国力。

  郑国渠的使用,让秦国坐拥无数良田,耕战体系的运用更是让秦国变成了战争机器。

  长期在长平和秦国对峙下去,是赵孝成王不愿意看到的。赵孝成王多次下旨命令廉颇出战,但廉颇却坚持执行坚壁清野的对敌策略。

  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廉颇不敢对白起有丝毫大意。但廉颇忽略了赵孝成王的感受。赵孝成王并不想和秦国在长平长期对峙下去,他需要一场迅速的大胜。

  作为皇族,赵奢之子的赵括,无疑更会听赵孝成王的话。所以赵孝成王就用赵括临阵换将,换走了廉颇。人们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无能之辈

  但其实这就有些冤枉赵括了。他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甚至可以将赵括看成是急着迎战的,赵武灵王的战场代理人,长平之战的事赵括并不能完全做主。

  即使赵孝成王不换走廉颇,廉颇也只能做到和白起周旋,保持不胜不败的局面。但长期下去,赵国的国力将会加速衰弱。后期的邯郸保卫战,很可能赵国就不能坚持太长的时间。长平之战赵国败于秦国的原因是综合的。下面这些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些原因。

  赵国虽然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存在,但由于赵国连年和匈奴作战,其粮草的消耗是十分严重的。

  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战线过于漫长,但赵国的国土大多一马平川,没有险要关隘可守。这样一比较就可得知,秦国在战场实力上是要强于赵国许多的

  廉颇对战白起,本想凭借坚壁清野的政策拖垮秦军。但短期赵国的国力可以承受,长期如此,赵国会先于秦国被拖垮。

  当赵括成为主帅时,白起正是抓住赵国急于求战的弱点。先采取佯攻随后,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分割围歼的策略。这才让秦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就是定鼎之战,但对于赵国而言可不是。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略逊色于秦国。但他们的外交不如秦国。

  赵国国力虽然称雄六国,但遭他们到的却不是其他五国的惧怕而是嫉妒。不然也不会有韩国的阳奉阴违之举发生。

  外交不利,五国不愿意相助赵国,也就让赵国陷入了不利局面中。秦军大举而来,自己的主将廉颇又不能明白自己的苦衷。于是对大局判断失误的赵孝成王,就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来取代廉颇。

  战场上赵国颓势初现,紧跟着后勤补给也出现了问题。赵国将粮食运送到上党,需要穿越太行山山脉,而另一边秦军的粮食却是顺着驰道,水路而来。

  几十万赵军聚集在上党地区,也就意味着赵国将有几十万青壮劳力无法参与到农业的耕作之中。长此以往,赵国国内的粮食自然供应不上。

  而秦国不同,秦国为了长平之战可是筹谋了三年多的时间。有心算无心之下。秦国以国力去碾压赵国,根本不是主帅人选,就能决定长平之战,最终结果的问题。

  当时的赵国应对秦国,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和谈成功,赵国之危自解。另一个办法就是赵国调集大军,与秦国迅速决一死战。

  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正是选择了第二个办法。人们熟知白起是死于秦昭襄王和范睢的陷害。白起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以今时今日人们的眼光来看,白起领兵作战的能力超一流,但政治头脑有些欠缺。他不明白长平之战的胜利,让他有些功高震主。

  同样李牧和廉颇,也与白起一样政治头脑有所缺乏。李牧忠心赵国,却因反间计而被赵王赐死。

  廉颇光想着利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去战胜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但他根本没有考略到赵国的综合国力,和赵孝成王的难处。长平之战赵国的败局,其实早就已经注定。

  和任何一位名将领导赵军无关,这时候的秦国国力,已经对赵国呈现出了碾压的态势。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于秦国之手。

  如果不换将,赵国继续采用廉颇坚壁清野的消耗策略。很可能赵国未来连邯郸保卫战,都不会等来。天意早已经注定,长平之战,赵国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