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名将廉颇最后为什么客死异乡

日期:2023-11-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廉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前243年秋,一个残阳如血的傍晚,老将廉颇弥留之际,令人扶起自己,极目远眺北方故乡赵国后,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

  这个“以勇气闻于诸侯”且为赵国立下过无数战功的一代名将,为何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一、冒犯君王

  在疆场上,廉颇不愧为斩将夺旗所向披靡、攻城拔寨如摧枯拉朽的“赵之良将”。公元前283年,屡建奇功的廉颇凭“伐齐,大破之,取阳晋”的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高级爵位)”,从此成为赵国政坛举足轻重的朝臣,深受赵惠文王倚重。

  恰在此时,天下共传之宝和氏璧神秘出现在赵国,招致秦国“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乱了方寸,急忙“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注意:廉将军是领衔而非并列于诸大臣!)”

  而廉颇只擅长冲锋陷阵,对外交事务一无所知。因此,赵惠文王征求他的意见,无异问道于盲。廉颇的无计可施,导致赵国朝堂乱成一锅粥:“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朝廷紧急会议的结果是,堂堂赵国竟然找不到一个敢回复秦国的使者。正是在廉颇抓耳挠腮束手无策的背景下,才使得蔺相如在宦者令缪贤举荐下闪亮登场,上演了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好戏。

  廉颇在朝堂上无所作为的表现,虽然不至于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和在赵惠文王心里的位置,但赵惠文王回忆起廉颇当时的表现,心头必定会掠过一丝失望与不满。平心而论,隔行如隔山,外交舞台上的纵横捭阖本非廉颇强项,廉颇无言以对亦无可厚非。但在关键时刻拿不出一条可行性建议,似乎与他股肱之臣的身份有些不符!

  如果说廉颇因此得罪了赵惠文王,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但在渑池会前,廉颇就直接犯下严重错误:秦国在连连得手情况下,突然向赵国挥舞橄榄枝,要求与赵惠文王在西河外渑池见面会谈。赵惠文王虽“畏秦,欲毋行”,但在廉颇和蔺相如力谏下,只得硬着头皮应约。蔺相如负责全程陪同赵惠文王,廉颇在边境“盛设兵以待秦”,双管齐下保护赵惠文王安全。

  按此安排,廉颇只要在边境率部耀武扬威声援赵惠文王即可。可是,廉颇突然节外生枝,送赵惠文王过边境时,竟然越俎代庖与赵惠文王约定三十日为往返期限,并毫无忌讳地建议:“(如果赵王您)三十日不还,(我)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从赵惠文王被秦王杀害或扣为人质要挟赵国的角度考虑,廉颇的建议没有不妥之处。可是,如何处理赵国权力真空,应该是赵惠文王的权力。此言如出自赵惠文王之口,足以表现其未雨绸缪视死如归形象。如让蔺相如说出此言,亦以证明其深谋远虑忠君为国。唯独不该出自在朝堂一言不发、此时却贸然建言的廉颇之口。因此,赵惠文王听到这样遗嘱般的建言,心底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赵惠文王渑池会上,依仗蔺相如的再次发威,得以有惊无险地全身而退,回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此时,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成功取代廉颇跃升为赵国第一重臣。换言之,廉颇因那条令赵惠文王极不舒服的脑残建议被取消了第一重臣待遇,又因其后对蔺相如的恶劣态度加深了赵惠文王的恶感,所以,虽然其后廉颇屡立战功,也未从根本上消除赵惠文王对他的恶劣印象。

  (蔺相如)

  尤其是公元前269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紧急召见廉颇,询问他是否可率部驰援?廉颇没有抓住这个重新证明能力的机会,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以“道远险狭”为由拒绝出兵。燕国降将乐乘乐得照葫芦画瓢,以相同理由不愿统兵救援。赵奢却胸有成竹,把廉颇和乐乘眼中的困难视为良机,豪气干云回答赵惠文王:“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

  赵奢奉命增援,两军阵前略施小计,便“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奢一战成名,“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阏与之围,廉颇的推诿搪塞与赵奢的迎难而上形成鲜明对比,赵奢的胜利又凸显出廉颇的目光短浅,所以,廉颇一再冒犯赵惠文王,情商低得可怜。

  (赵奢)

  二、蔑视同僚

  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功“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历朝历代文武和谐共保家国的典范,也成功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

  可是,众所周知,蔺相如纯属躺枪,挑起事端者是廉颇。

  廉颇自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蔑视蔺相如只会“口舌为劳”却“位居我上”,于是四处扬言并多次欺辱蔺相如。最后经高人指点才知蔺相如对自己百般忍让的原因,于是上演负荆请罪苦情戏,与蔺相如尽释前嫌,结为“刎颈之交。”

  对上司蔺相如,廉颇尚且如此轻慢,对同僚采取什么态度,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当廉颇失势时,不仅没有人替他说话,就连门客都一哄而散

  赵孝成王即位后,令廉颇率赵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阻击秦军。秦军远道奔袭,意在速战速决。廉颇采取“固壁不战”战术消耗秦军。秦国采用屡试不爽的离间计散布消息:“秦国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唯独害怕赵王任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

  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将重病在身的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谏置之脑后,“以括为将,代廉颇。”赵括上任后,全盘推翻廉颇的战略部署,最终导致自己被射杀,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落得个“纸上谈兵”的骂名。

  廉颇闲居数年后被重新启用,大破入侵的燕军,乘胜围困燕国,迫使“燕割五城请和。”凭此功劳,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担任代理相国,风光无限。

  廉颇“失势之时,故客尽去。”此番咸鱼翻身后,那些门客又一个个腆着脸回归门下。廉颇越看他们越别扭,终于忍不住冲他们大发脾气:“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马上全部给我消失!”

  (赵括)

  有个胆大的客人等廉颇怒气渐消,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廉将军,您也太少见多怪了!天下人哪个不是以集市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有势时,我们当然追随您;您一无所有,我们当然另择高枝。您又何必抱怨呢?”

  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后不久,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赵悼襄王听信佞臣郭开等人的谗言,即位伊始就命令解除廉颇军职,派遣乐乘率兵三千前去取代廉颇。廉颇见新国王忠奸不分,轻信谗言,又深恨郭开挟私报复,更对把兵权转交乐乘心有不甘,于是将满腔怒火倾泻在继任者身上,派兵攻打乐乘。乐乘败逃,廉颇深知大错铸成,被迫避难魏国。

  三、得罪小人

  郭开是廉颇命中的克星。此人虽无文才少智谋,却擅长拍马溜须,更长着一副姣好面孔。他凭此美色受到有特殊癖好的太子赵偃的宠爱,被召为伴读,双宿双飞。郭开恃宠而骄,目中无人,傲视群臣,由此激怒了廉颇。廉颇便在一次宴会中,当着太子的面怒斥郭开,为群臣出了一口恶气。郭开在大庭广众面前受辱,恼羞成怒,恨得咬牙切齿,立誓报复。

  赵偃变身赵悼襄王后,任命郭开担任相国,加封为建信君,与他商议决断各类军国大事。此时,廉颇正在魏国攻城掠地,浴血奋战。郭开趁机进谗言:“陛下,廉颇素来居功自傲,现今又屡立战功。群臣纷纷议论,担心廉颇会趁机谋反!依臣愚见,应罢其兵权,召回养老!这样,既能体现陛下体恤老臣之心,又可釜底抽薪使其无法造反。请陛下定夺!”

  廉颇接到免职通知,果然怒不可遏,失去理智自相残杀,最后逃亡魏国。可叹一代名将,终因得罪小人,而成为郭开的牺牲品。

  在魏国,廉颇虽过着衣食无忧的客卿生活,却始终未能受到魏国的信任和任用。廉颇眼看岁月如梭髀肉复生,不禁悲从中来,思乡念国,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向赵悼襄王发出愿意回国效命的信号。赵悼襄王也因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得焦头烂额,开始“思复得廉颇”。经过慎重考虑,他不顾郭开阻拦,派“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郭开唯恐廉颇东山再起于己不利,于是重金收买使者,请他向赵王复命时,竭力诋毁廉颇,堵死廉颇回归之路。郭开的恶毒心机令秦国间谍王敖都不寒而栗,他问郭开:“您不想让廉颇回国,万一赵国因此亡国怎么办?”郭开咬牙切齿地回答:“赵国存亡是国事,廉颇却是我的私敌!必须除之而后快!”

  廉颇满怀希望迎来使者,为了表示自己是老骥伏枥,他特意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饭,“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因为收受郭开重贿,回国后昧着良心向赵王汇报:“廉将军虽老,但饭量很好。只是与臣座谈没多大会儿,就去拉了三次肚子,看来……”

  郭开阴谋得逞,赵王听取汇报后,认为廉颇的确老到不中用的地步,“遂不召”,廉颇由此永远失去了回国效力机会,继续客居魏国。

  四、客死楚国

  廉颇客居魏国的消息传到楚国,楚王急忙派人暗中将廉颇迎入楚国,任命为楚将。廉颇在楚国期间,战绩乏善可陈,只能时时回忆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经常念叨:“我只想为赵国任用!”

  在楚国,廉颇碌碌无为郁郁寡欢,郁愤难平。最终,廉颇怀着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不甘心地在楚国合上了曾令敌人胆寒的双眼。

  廉颇死后不久,郭开收受秦国重贿,心甘情愿成为秦国内奸,以谗言害死赵国另一根擎天柱李牧。李牧死后不久,立国181年的赵国为秦所灭。而卖国求荣的郭开于赵国灭亡后,因“卖国有功”,被秦拜为上卿。在回赵地搬运不义之财时,死于盗匪(一说为李牧旧部)之手,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堪称军事天才,但再强的军事能力,也无法弥补其情商短板。他冒犯君主,蔑视同僚,得罪小人,最终客死他乡,壮志难酬。他的悲剧警醒后人:不论在战场还是职场,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