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作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为什么朱元璋会晚年的他下手呢

日期:2023-11-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下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对于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和大明的成立,帝师李善长立下了赫赫功劳,朱元璋本人对其也一直很尊重并常常不称呼名称而呼先生。可这么优秀的一位人物,却在洪武二十三年71岁高龄的时候,被朱元璋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韩国公李善长

  为何老朱如此狠心,在李善长行将就木时接口胡维庸事件而惨遭屠杀,要知道胡维庸乱政被诛后已过整整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何选择此时对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下狠手?

  李善长被诛杀

  很多人都诟病朱元璋后期杀气太重,开国功臣中一个蓝玉案,一个胡维庸案基本被诛杀殆尽,尤其是年迈的李善长被诛杀让很多人抱不平。要知道明代的萧何为了大明可谓是鞠躬尽瘁,多次出生入死的为朱元璋操劳奔波,朱元璋这种卸磨杀驴的作为有失明君之风。那么暮年的李善长被诛灭三族亏不亏,是不是朱元璋晚年猜忌之心擅杀开国功臣呢?

  朱元璋

  早起的李善长为朱元璋考察人才、治理地方、筹措粮草并筹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获得朱元璋的绝对信任,以致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其处理。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足智多谋又善于协调朱元璋部下各将领之间的关系,是朱元璋阵营名副其实的二把手。虽然很优秀但却不是完人,相反私心还很重,尤其是打击异己和培植亲信更是不遗余力。其与半仙刘伯温相斗一生,就是担忧刘伯温抢占了自己的位置和地位,大力扶植胡维庸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却忽略了胡维庸的贪婪自私,从而导致其晚年因胡维庸案而不得善终

  刘伯温与胡惟庸

  作为胡维庸的老师和引路人,可以说要不是李善长的极力栽培和引荐,胡维庸想要获取朱元璋信任和认可根本不可能。李善长利用自己帝师的身份,淮西集团的扛把子,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胡维庸的才能和谋略,并不断传授胡维庸如何与老朱相处的秘诀和要领,以致在李善长卸任大明第一任丞相后朱元璋第一个想到的接人者竟然是胡维庸。又是李善长暗示淮西勋贵不断再朝堂造势,自己巧使妙计突出胡维庸,让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中书省丞相。可胡维庸胆子太肥李善长护不了,他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不说,竟然想着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对于杀伐决断的朱元璋来说是绝对不可忍受的。

  李善长与淮西将领

  其实李善长曾经牵扯到胡惟庸一案中,胡惟庸案在明朝时期非常有名,也是典型的诛杀叛党的例子,当时只要和此案有所牵扯的官员基本上都被除掉了,可是当时明明有人检举李善长和此案也有关,可是朱元璋却隐忍不发。这不是朱元璋不想惩治他,而是念及李善长的功劳,不然也不会给与李善长极高的荣誉和地位,甚至把女儿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甚至朱元璋在得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人,虽然当时有真凭实据,但是因为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朱元璋再次隐忍了。

  可李善长的政治水平再晚年有点短路,不仅不知道急流勇退明哲保身道理,反而越发的高调跋扈。要知道同期知名谋士刘伯温就一个劲的想法辞官归隐,李善长却认为自己有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丝毫没有收敛自己的骄纵跋扈。不仅私自向汤和借兵扩建宅邸,更是给获罪的亲人故旧求情。要知道朱元璋一生雷厉风行,晚年尤其痛恨权贵跋扈,就连驸马都尉欧阳伦因为走私点茶叶都敢处死,李善长竟敢染指军队帝国治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李善长

  后来朱元璋又获得确凿证据,自己一生颇为信赖的先生在获得胡维庸意图谋反时,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平时李善长得罪过的大臣们都纷纷出来检举揭发李善长的罪状,后来朱元璋新账老账一起算,“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也就是说,除了李善长本人,他的妻、女、弟、侄四家有70余人被株连至死,唯一幸存的是他的儿子李祺。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驸马,总算被赐恩免死,但也要和公主一起被发配。李祺的两个儿子(应该尚属少年),实际上也是朱元璋的外孙,也因为沾公主的光,才没有受这个惨案的牵连。

  朱元璋发怒

  《明史》为了彰李善长之罪,说“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贵富极,意稍骄”云云,李善长性格上的这种缺陷,或许确实有,但这肯定不是他不得好死的根本原因。李善长之所以被诛杀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急流勇退,又不能忠贞不二,后期又骄横跋扈从而导致晚年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