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是什么让他不惜耗费14年时间

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阅读《史记》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读其中的文章就像读小说一样,非常刺激。每一个人物都非常真实,故事也跌宕起伏,很有意思。后来年纪稍大,就去更多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一辈子都在从事跟历史有关的工作。他不仅阅读过很多史料,年轻时还听从父亲的建议,遍访全国,游历过山川名胜,从很多人身上听到许多真实发生的故事。后来他几乎又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编纂史料。

  不过,我们对于司马迁,其实既熟悉又陌生 。几乎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但对于他最后的结局却几乎十分陌生。司马迁在写完《报任安书》后,就几乎没有再露面。

  在这篇可以称为司马迁最后遗言的《报任安书》里,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这位饱受赞誉的历史学家,为何要用14年的时间,却写《史记》的原因。

  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就是给自己的老朋友任安写的一封信。汉武帝年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乱跟皇帝翻脸,最终不得已,只好起兵,但未能成功,太子刘据被杀。

  这场风波对朝廷都产生极大的波动,昔日太子起兵时,曾求助于任安,但任安关闭城门,没有出城应援,事情过后,汉武帝对任安等没有投靠太子的人进行犒赏。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汉武帝的态度出现反转,认为任安不帮助太子,实际是首鼠两端,所以就要把他处死。任安听到消息后,就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向汉武帝求情。而司马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给任安回复了一封书信。

  在书信中,司马迁提到自从遭受宫刑后,就在朝堂上无法抬头,饱受屈辱,对于皇帝也只能讨好。这既是说明他无法帮助任安向皇帝求情,更在于司马迁也讲出了自己的困境。

  换句话说,对于司马迁而言,他用14年时间写《史记》,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他是以一种屈辱的姿态在活着。在中国历史上,那些遭受宫刑的人,不仅被认为是身体残缺,更是在人格上也会被瞧不起。

  秦汉年间的宦官,即便身居高位,手握大权,依然会被人瞧不起。而且,像司马迁这样遭受宫刑的士大夫而言,他们会被人认为是贪生怕死。这种屈辱和打击,更为致命。

  司马迁是一个重视名节的人,他在《报任安书》里曾提到,名节是君子所必备的要求之一。可是,司马迁仍是选择在这种屈辱和不解中,继续编写《史记》。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双亲,身边能够谈心的好友也几乎没有。

  在这种屈辱、孤独的环境下,司马迁依然愿意用14年时间去编纂《史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爱好,背后则是更深的因素。

  家族对于司马迁的影响自然是极大。司马氏从周朝时就担任太史,专门记录历史,研究天文。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这些掌管天文历史的官职,没有任何地位。可这种家族延绵的传统,对于司马迁仍有很大影响。

  他在年轻时就被父亲司马谈以太史的方向培养。司马谈去世前,也曾把记载历史的重任交给司马迁,并明确讲过,这是家族的传统,让他不可断绝。

  所以,对于司马迁来说,他的身上背负着先祖的传承。当然,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对于司马迁来说,他也有自己的抱负。

  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抱负,已经是直追古今圣贤,即便是帝王将相也不可比较。

  司马迁知道,如果他没有写完《史记》,如果他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一切都会化为泡沫。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选择继续活下去,选择用14年的时间,却写完这本《史记》。八分今天阅读《报任安书》时,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司马迁当日的那份心情。个中滋味,实在复杂。

  事实上,这本书在写完以后,仍然面临失传的风险。因为《史记》中记载的很多内容,让汉武帝十分不满,其中对汉武帝时期的事情,并没有全部持赞许态度。

  在写史书时,他不仅没有用丑化的笔法去写项羽,还用一种赞许的角度看待这个汉朝建国最大的敌人。这份勇气,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所以,《史记》在成书后,也差点遭到查封。而司马迁也清楚这个结果。所以,他做了备份,把《史记》藏起来,留待将来,传给后人阅读。也就是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