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真的了解孔融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以孝治国”的汉朝,孔融无疑是超级大明星!
“孔融让梨”大家应该都了解,讲的是为小辈者当有的“尊老爱幼”之德,在当时也是火得不行。至于老师为何不讲后面的,第一是没那个必要,第二是这种故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名人镀金”,往往那些历史名人,总有些不得了的东西,但其一生,并不是太如意。
比如说历史上“凿壁借光”的匡衡,“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其长大后的名声都不咋地,匡衡虽然坐上了高位,但却是弄臣一名,最后因贪污获罪,晚节不保;司马光那更是王安石的死对头,妥妥的守旧顽固派。至于孔融,虽然比他们好点,但身处三国乱世,最终结局也是悲惨!
孔融并不是一个善于另辟蹊径的天才少年,而是一个知书达理重视伦理道德的彬彬儒生。这也就决定了孔融的一生并不是像天才那样挥斥方遒,而是以坚贞忠诚为自己的丰碑。话说孔融与儒家那可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孔融是儒家祖师爷孔夫子的后裔,为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
而他自幼也是饱读儒学经典,因而在孔融心中,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在孔融之后的仕途之中,他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面对权臣董卓,他不露阿谀奉承之态,而是以激烈之言辞匡正直言,最终为董卓记恨,被发配到黄巾军甚为猖獗的北海国任国相一职,所以孔融在三国故事里又被称为“孔北海”,就是源于此。
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孔融在任上可以称得上是“为政有方”,他重视教化,践行仁义,安抚百姓,以致一时间富有盛名。但是在那种乱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兵啊,孔融一介文人,打仗用兵是真的不行。很快袁绍的儿子袁谭领兵来攻,孔融不敌,北海落入袁绍的手中。
孔融虽然志向高远,甚至打定主意匡扶汉室,但是为人迂腐,不懂得随机应变,当袁谭来攻的时候,城中已经有士卒短兵相接了,孔融仍然端坐大声读书,后来仓皇逃命,更是连自己的妻儿也顾不上。
而到了袁绍与曹操并立之时,孔融不愿取媚于权臣,直到曹操挟持汉献帝,才不得不在曹操手下任职。
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此时曹操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但孔融仍不服曹操,视之如无物,常常抨击时弊,可谓入木三分,而且还广交名士,举荐贤才,让孔融一时间名声大噪,武的不行来文的,孔融果然弄得风生水起。除了为汉室正统而频频辱慢曹操,孔融在日常的建言献策之中也是恪守礼数,践行仁义。
孔融虽写的一首好文章,但大多是与曹操唱反调,多次或是讽刺挖苦,或是以激烈的言辞抗辩,使曹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
孔融曾极力反对曹操征伐北方,讽刺曹操,既然打乌桓,不如把不进贡的肃慎以及偷盗苏武牛羊的丁零也一起讨伐了吧,曹操听后大为光火。曹操觉得酿酒浪费大量粮食,不如禁酒省下粮食以资军民,孔融却说禁酒无用
……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曹操虽爱惜人才,但无奈孔融终不愿折节为曹操所用。最后,曹操处死了孔融。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正如其儿时有让梨之举,孔融以一生践行着儒家的伦理纲常,无论是长幼尊卑还是天命正统,他始终坚守本心,但正是因为如此,最终使得他在这属于枭雄的乱世中丧了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以孝著称的孔融居还有个不孝的名声!这应该是源于他的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了之于母,亦夏奚为?譬如物寄缻 中,出则离矣!
原文翻译过来就是“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咋一看,这说法出自孔融可真是不敢相信,曹操也是借这个理由杀了孔融。
但是这种话且不说是否真的是孔融亲口所言,即使从本身来看,也不无道理。个人理解孔融的无恩论乃是生而不养无恩,即父母因为一时情欲生下了孩子,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给予其应有的照顾的教育,从而导致他的失败人生。这还不如不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