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追封父亲孙坚为帝,为何追封哥哥孙策为王

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真的了解孙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东吴这份儿家业他是从父兄手中接过来的。然而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他的父亲孙坚被武烈皇帝,母亲为武烈皇后,哥哥孙策却只追封了个长沙桓王。

  “ 追封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三国志》

  有人会说孙权此举实在过于小气,江东大部分是由孙策打下来的,如若孙策不早早离世,孙权是没有机会做上皇帝。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个其实很正常,孙策毕竟还有儿子,追封孙策为帝,他的后代该如何自处?如果孙策没有后代,那封他个帝号也没什么关系。你比如司马懿他们家,司马师死后,传位于司马昭,而司马炎继位后将伯父和父亲都追封为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子嗣,唯一的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所以便不存在后代争位这样的情况。

  所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个名分问题涉及到权力,而在权力面前,亲情得靠边站。

  孙策的政治身份尴尬,封孙策为帝,吴国政局必定会受到影响。要知道九五至尊,天子之位,无数人都会觊觎,特别是孙策得后代子孙们。孙策打下的天下,他们却不能继承,你让他们怎么想?估计心里都不舒服,但是没办法,他们在名分上确实没有资格,因为孙策只是长沙桓王,其子孙只能是诸侯,而不能是皇族。

  这里简单讲就是两个问题:其一,追封孙策为帝便等于是默认了“兄终弟继”的合法性。倘若孙权过世,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是孙权的两个弟弟,还是孙权的儿子?其二,若追封孙策为帝,孙策的子孙是否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权?

  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储,孙权不得已,处死鲁王孙霸,废掉太子孙和,改立幼子孙亮。如果中间出现孙策的儿子加入太子之位的争夺,这无疑对东吴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要知道当时的江东四大士族依然握有实权,这些人的后代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架空孙权不能说很简单,但这是有可能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谁都懂。而孙策的后代显然就是他们搞事情的一个大筹码,孙权显然不想给这些人这个机会。

  所以孙权若追封孙策为帝,必然造成一个极为麻烦的政治隐患,而这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都需要谨慎的考量。因此,为了避免“继承权”出现问题,导致祸起萧墙,孙权必须放下兄弟之情以大局为重。

  其实话说回来,即使是不考虑孙权“家天下”的私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孙策有立业之功,却无治国之劳。

  众所周知,东吴基业基本就是孙坚、孙策和孙权这三父子弄出来的。其中在创建家业的过程中,孙坚和孙策无疑是功劳最大者。

  首先孙坚,镇压黄巾军,发展孙家势力;剿灭区星,获得朝廷信任;讨伐董卓,拯救江山社稷,赢得百姓口碑;依附袁术,雄霸江东数郡。

  如果将吴国比作一栋大楼,孙坚便如同吴国的“地基”。孙坚白手起家,用满腔热血和一片丹心在乱世之中不懈的打拼,孙坚聚沙成塔,积裘成衣,一步一步的将曾经赢弱不堪的孙氏家族领导向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孙策是东吴政权的开创者,亦是奠基者,理所当然被追封为武烈帝。

  而孙策跳槽袁术,发展各人势力;突袭庐江,获得巨额创业资金;力挫江东四大家族,横扫黄祖,统一江东。孙策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他完美的继承了孙坚的野心,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 孙策最大的功劳,便是为吴国构建起了一个大致的发展框架,如果说孙坚是柴,那么孙策就是一团灼热的火,二者前赴后继,点亮了孙氏家族的光明。

  但是功劳归功劳,资格归资格,追封孙策为帝没有问题,而没有被追封为“帝”,那也是说得过去。毕竟开创者有孙坚就够了,而孙权在东吴的影响力和作用显然也是要超过孙策的。

  孙权从孙策手中接过大权,一定江东,联合江东四大家族,消灭反抗孙吴政权的个别势力;二吞江夏,统万民、安一方,一子定六郡;三战赤壁,开创三国鼎立之局面;四守东吴,施仁政、积兵马、屯粮草,广纳人才。 五挫西蜀、斗北魏、讨伐五溪蛮夷,实现东吴的长治久安

  孙权是保护“火种”的勇士,于乱世之中扛起万斤重担,身后是阴霾,身前是山隘,一路走来步步为艰、危险重重,只因逃不开一世雄主的命运,如果说孙坚是地基,孙策是框架,那孙权就是东吴的一砖一瓦。

  所以我说孙策虽然有立业之功,却无治国之劳。

  比起孙坚打天下之功,和孙权坐天下之功来看,孙策更像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虽然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决然到不了被追封为帝王的程度,况且孙权称帝之时,孙策已经过世近三十年,孙策在东吴影响早已经被江东百姓淡忘,因此追封孙策为帝毫无政治利益可言。

  总而言之,孙策已死,所以封帝也好,封王也罢,一切都只不过是孙权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