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惑!
其实,曹参作为一名丞相,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的出名,他有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说明他虽然能力比不过萧何,但是脑子非常灵活,也很明白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做。只不过,既然曹参能力不是很强,为什么还会成为汉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参之后,汉末时期的曹操,很多人怀疑他和曹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曹参会不会是曹操的祖先呢?这一点应该如何证明?
1.曹操和曹参
曹操史籍记载他是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代,曹参我们知道他是追随刘邦一起打下汉朝天下的人,后来汉朝建立萧何做了第一任丞相,曹参是继萧何之后汉朝的第二位丞相,他当丞相的时候做事完全遵循萧何在位时制定的规章制度,因此后来也就有了萧规曹随之说。
据《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原文记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这里已经明明白白的写出而来曹操是曹参的后代,那么为什么还要讨论曹操的出身呢?这里的问题就是处在后面的记载,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但他是宦官没有后代于是就收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曹嵩,曹嵩就是曹操的生父。曹嵩的身世在当时没人知道他究竟来自哪里。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曹操的父亲曹嵩身世不明,那么怎么就能断定曹操是曹参的后代呢?为什么在同一个传记里关于曹操的身世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结果呢?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曹操是曹参之后的说法,最早记录是在《魏书》里的,《魏书》的作者是王沈,他是曹魏的史官,根据他记载的曹操的身世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这个亲戚攀的远,顺便也抬高了曹参的身份(曹参只是一个小吏出身)。我们知道王沈是魏国的史官,曹操作为魏国的实际开创者,王沈给曹操作传记肯定是有故意美化曹操的嫌疑,所以我们说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个还有待商榷。
在用一时期却流传着另一种关于曹操身世的说法,曹操的出身是出自夏侯氏,这种说法来自《曹瞒传》,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如果按辈分来排的话曹操和夏侯惇竟然是堂兄弟。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
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这种说法靠谱吗?小编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不大,曹操和夏侯氏的关系,只在《三国志 夏侯渊传》里简单的提了下,据记载夏侯渊的老婆是曹操老婆的妹妹,也就是他们之间是连襟关系(连襟,姐夫与妹夫之间的互称)。夏侯渊与夏侯惇是族兄弟,如果曹操真的是姓夏侯氏,那么在夏侯渊和夏侯惇的传记里肯定会提到他们和曹操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夏侯渊和夏侯惇传记里完全没有提足见说明了曹操原本姓夏侯的说法并不成立。
综合上面所说,小编认为曹操既不是西汉名相曹参之后,也不是出自夏侯家族。曹操的身世最多可以查到的是他的父亲曹嵩,以及他的养祖父曹腾。但是后来曹操打下了曹魏基业,他的儿子曹丕也当上了皇帝,自然就要重新修修家族史,往上追溯几代正好到了西汉有个姓曹的名人,这个人也就是曹参,于是就选择这个形象比较好地位比较高的人来做自己的先祖。追认先代名人作为自己的先祖是历代开国皇帝惯用的套路,这样的做法既提高自己的形象,又能使人们对他臣服,这种做法在古代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2.曹参为什么能当上丞相
汉初的曹参。曹参也是跟着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大功臣,带兵打仗的功劳只在韩信之下,一生带兵攻下了两个国家,一百二十二个县。除军事实力,在政治方面也很厉害,是个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汉高祖称帝之后立的宰相是萧何,等到传位给汉惠帝的时候,萧何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眼看着就要撑不住了。汉惠帝就让萧何推荐一个能继承他位置的人才,萧何就推荐了曹参。
于是曹参就这样成了宰相,接了萧何的班。但是曹参上位之后,不但没有颁布什么新的纲领,出台什么新的政策,反而一直沿袭旧制,每天就喝喝茶听听曲逛逛街泡泡妞,几乎可以说得上是无所事事。
汉惠帝觉得曹参这样不行啊,本来就是吕后掌权,自己就没啥政绩,曹参再这样凑数其间,显得自己这个皇上持禄啊。于是汉惠帝就找曹参单独聊天,觉得应该让曹参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不要再每天这么呆下去。
曹参于是就回复说,陛下,你觉得你比先帝更圣明吗?汉惠帝哪敢僭越,赶紧说自己当然比不上他父亲刘邦了。然后曹参又说,那我比萧何更厉害吗?皇上想了想,说好像还是萧何更贤能一点。
曹参就顺着台阶往下说,您看您也没有先帝厉害,我也没有萧何厉害,他们定了那么完善的规矩,我们就一直沿用不就行了吗?汉惠帝一听似乎也很有道理,于是就默认了曹参每天喝喝酒听听曲的工作体式格局。
那么曹参为何一定要这样做呢?其实他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没有施展而已。有几个缘故原由,首先汉朝当时本来就几乎到了生灵涂炭的程度,秦朝大兴土木,到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时候也是战火连绵烽火连天,所以老百姓们真的特别很是需要养精蓄锐的时间。
3.曹参为何不务正业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故,曹参接任西汉相国。临行之时,曹参向自己的继任者交代齐国的政事,说你的任务很简单,只要管理好齐国的监狱和市场就是头功一件。继任者不开窍,反问道:“监狱和市场难道是治理齐国的头等大事吗?”曹参说:“这两个地方是善恶并存,鱼龙混杂之地。这两处一乱,一国的秩序便乱了,因而我将此事作为头等大事托付于你。”交代了齐国的事,曹参到长安走马上任。
可是没料到,新上任的曹参没有任何动作。他不仅一切事情都按照萧何过去定下的规章制度办,在任用干部上,他不选那些能言善辩、喜好舞文弄墨之辈,而专门选用那些不善言辞、行事谨慎、性情敦厚的人。而且,曹参的工作效率也很低,很多公文积压着不及时处理,最糟糕的是,他上班喝酒,下班回到府中还喝,经常与下属在相府的后花园里,大喝大唱。
曹参整日昏天黑地地醉酒,又不理政事。惠帝心里直犯嘀咕,于是吩咐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去问问你家老爷子,他新任相国,为何成天买醉不理政事,长此下去,天下不知会乱成什么样。”曹窋点头应允,把惠帝所言原原本本讲给曹参听。曹参听罢,勃然大怒,命人打了儿子200藤条。并给儿子下令,滚回宫里伺候皇上,国家大事你小子少插手!
惠帝知道此事后,在上朝的时候就责问曹参为何要打曹窋,曹参没有正面回答惠帝的问题,而是不慌不忙地取下头冠,拿在手上,反问道:“陛下您与高祖皇帝相比,谁更英明神武呢?”惠帝一愣,说:“朕当然无法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那么,陛下您觉得臣与萧何相比,谁更贤能呢?”惠帝诚恳地说:“你恐怕比不上萧相国。”“这就对了!”曹参拍手说道。
曹参接着解释道:“先帝与萧相国平定天下,国家法度已建立齐备,臣以为恪尽职守、严格遵循法度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汉朝经过了三年灭秦战争,四年楚汉战争,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清静无为不扰民,便是治理天下的诀窍,犹如太极功夫中的四两拨千斤。”
接下来,曹参开始分析自己的黄老学说:秦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法令太苛刻,譬如有一条法是“偶语者弃市”,两个人站在街上私语就是犯法,这多吓人。而儒家又太繁琐。因此清静无为就是最好的选择,人民不主动犯法,就不要去骚扰人民,不扰民,民自安,社会便会和谐。
惠帝顿时醒悟,认为曹参言之有理。萧何制定的法令严明周全,曹参接任相国后谨慎遵循,无为而治,天下庶民皆可安居乐业,这就是最大的贡献。再想深一点,如今吕后权倾朝野,连自己这个皇帝都是个傀儡,何况曹参这个继任的相国。试想,倘若大刀阔斧地推行新的政令,他的下场很有可能比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更为凄惨。
表面上,曹参每日放纵饮酒,只图自保。实际上,无所作为却是一种最大的作为,这样才能让天下安定、和谐。“黄老之治”的治国神功,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无为而治,这是一种安定天下的政治手段,也是一种混官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