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藩王为什么对守灵情有独钟“守灵”能得到什么

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藩王为何钟情守灵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守灵",是一种民间习俗,如同古时新娘出嫁要坐花轿,过年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一样。

  这是对已经过世的亲人一种纪念,因为我们活着的人认为,亲人虽然已逝去,但灵魂还在人间。在去往"阴间"之前会回到家里来看一看,害怕灵魂在路上迷路,就会点一盏明灯放在遗体身边。活着的人害怕灯熄灭后灵魂找不到家,于是就彻夜坐在遗体旁边,保证那盏指路明灯一直是燃烧的,所以就称之为"守灵",又叫"停灵",是孝道的一种表现。

  这个传统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间尚且如此,那么在帝王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其实帝王家更注重守灵,特别是到了明朝,"藩王"们似乎对于守灵情有独钟,他们真的就比别人孝顺吗?

  并不见得,而是这些"藩王"们趁此机会在"放风"。

  既然都是"藩王"了,那为何还需放风?了解一下明朝的藩王制度,就知为何他们乐于在老祖宗的坟前守灵。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根据流传下来的分封制加以改革。再加上明朝当时的处境,就创立了新的藩王分封制。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抵御外族的入侵,扫除前朝余孽,而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些藩王的监视和限制。对于那些威胁大的基本上都收拾好了,他感觉为孙子创下太平盛世,但不成想朱允炆还不罢休,继位之后又一次"削藩",所以也就有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

  纵观中国朝代变化,从汉以来,几乎每个朝代都因"削藩"引起了各种的社会动荡。朱棣算是最成功的一个,将侄子赶下皇位,自己君临天下。

  朱棣在成为皇上之后也继续削藩,但是却没有朱元璋和朱允文那样暴力。毕竟朱允文在位的时候将朱棣这一辈都给废除,却偏偏没能搞定最有实力的四叔,反而被夺皇权。

  朱棣对于这些藩王的做法是保留封号和土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不能够参与科考,不能够从政,不能经商成为手艺人,也不能够上前线带兵打仗,总之各行各业全部不能参加。

  不仅是限制了职业自由,就连人身自由也加以限制。朝廷下令要求他们不能出自己的王府,其实这就等于软禁,一生只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哪怕王府再大,里面的佣人再多,但天天如此谁都会不高兴。接触不到外面新鲜的事物,长此之后这个人就会颓废掉,没有丝毫的斗志,也没有任何信息的来源,所以更不会有争夺天下的野心。

  虽然在职业和自由上有所限制,但是在经济上却满足这些藩王的要求,毕竟限制了自由,不给一点补偿就真的说不过去,算是一种变相的交换。

  有数据显示,当时的靖江王府面积就有275亩,折算下是183333平方米。即使这么大的一块地方,藩王们还是渴望外面的世界。这其中,就有一位王爷就趁夜色,装扮成了道士出府。但是却被官府抓了回来,还上报了朝廷,不仅被严厉训话,还差一点丢了这个王位,真是可悲。

  所以说,为先祖们守灵就成了这些藩王出王府的机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明朝,尧山就是荒郊,不像在桂林城,有严格的限制。藩王们在这里,还能到陵区周边晃一晃,感受一下不一样的环境。所以他们就会寻找各种理由待在这,时间越久越好。

  既然是自己住,那么守灵用的大宅子也尽可能修得大一些,更舒服一些。修建的宅子有围墙、大门、中门、内门等等,还有几百平米的大花园,像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的大宅子,两侧还配有厢房。拥有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和蓄水池,一看就是为长期居住做准备的。

  藩王们居住在这里守候着祖先的坟墓,现在想来也是一种讽刺。他们不用每天奔波劳碌就可以衣食无忧,但唯独失去了自由。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富贵,用牺牲自由的方式来换取,真的是有些可悲。但这并不是他们本意,只是生在这皇室家庭,无奈的选择而已。

  其实仔细想想,朱棣也是一个"聪明人",用"手段"换取"军权",不过最终牺牲的还是国家的利益。但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的皇权稳固,帝王们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消耗着大量的钱财和土地资源,养着一群"毫无用处"的亲戚来换取自己安稳的皇帝宝座,这是帝王们能够干出来的事。至于吃不上饭的百姓,那就和自己无关了。

  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