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韩愈告诉你如何拥有美好结局!

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愈的生活之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句“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需要诗与远方”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在某时某刻,我们都扪心自问过一个问题:我该苟且,还是选择诗与远方?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虽然也很难确定什么是正确的,但是可以从一位诗人的身上,获得对我们有用的启迪。

  大唐在768年迎来了这位诗人,其父韩仲卿为其起名为韩愈。

  韩愈出生时比一般的婴儿哭得更久,他仿佛感觉到了他的一生多磨难。在他三岁时,他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之后他由他的兄长韩会抚养。

  好运讨厌世人,厄运总紧跟身后。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任后不久就去世了。韩愈只能跟随寡嫂郑氏在困苦和颠沛中度过,这些不堪的经历让韩愈越发刻苦读书。

  韩愈十九岁时,告别了郑氏,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纵然韩愈才华横溢,但是唐朝科举的潜规则是要看考生的家世背景、人脉地位的。所以韩愈第一次科考就以失败告终,少年的心中虽然落寞,但是更多的是不甘心。

  之后韩愈又连考了三次,在最后一次中了进士。进士文凭的含金量对于大唐官场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韩愈普通的家世,他很难有一番作为。因此,韩愈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结果等待他的又是接连三次的落榜。最终他在第四次中榜了,然而朝廷给他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四门博士而已。

  在古代,读书人的谋生之路是做官,如果做的是小官又为官清廉的话,那么他将很难维持自己的生活。韩愈从参加科考到任职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过程之中,他为了生活下去,只能靠写碑文赚钱。

  唐代当时十分流行给死人写墓志铭的风气,一方面是希望死者永垂不朽,另一方面是为了家族能够流芳百世。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诸多没有出路的文人雅士加入了为已故亲人撰写墓志铭的行列之中。

  韩愈凭借自身的才华很快就成功进入了写墓志铭的行列,可是当他获得收入准备孝敬郑氏的时候,亲如母亲的郑氏却因病去世了。这一年,韩愈25岁,刚中进士,郑氏虽未享受到韩愈的孝敬,但是临死能看见韩愈高中,这对郑氏而言,应该是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韩愈成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的十年时间里,遭遇了数次的贬谪,长期徘徊于县令等小职位之上。如此的境遇让韩愈只能一边上班,一边给人写墓志铭。长期混迹于活人与死人之间的韩愈,除了苟且,还是苟且,诗与远方是他从未考虑的事情。

  谋生的手段没有高贵与卑贱之分,但是韩愈写墓志铭的事情却成为了大唐官场的一个笑话。许多人说韩愈丢了读书人的气节,更丢了官场的脸面。韩愈对此不以为然,相反,他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顾客。

  韩愈认真的态度加上韩愈超凡的才华,让韩愈成为墓志铭行业中顶尖的精英。无数的达官贵人都会找韩愈写墓志铭,很多时候甚至非他不可。

  韩愈写墓志铭的价格也被市场越炒越高,他的收费动不动就是“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这些东西在古代都很名贵。

  另外韩愈也收现金,比如“绢五百匹”。当时的绢具备货币的功能,五百匹绢比基层干部一年的工资还多。

  晚春时节,韩愈看着如画的美景,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历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人以诗明志,而这首诗表明了韩愈的人生态度和一生追求。春天是百花最珍贵的时间,它们纷纷将自身最美好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彼此间形成了激烈的争抢场面,都想占据更多的春天美景。自古杨花(即柳絮)和榆荚从来不受人们的欣赏,它们注定是春色中的被忽视者。

  可是杨花和榆荚不管人们的看法,尽管它们没有美丽的容颜和姿态,它们却像雪花一般,充满了整个天地。韩愈将自身比作杨花和榆荚,他虽然没有做官方面的才华和情商,但是也不会放弃挥洒自己的有限的能力。

  一句话总结韩愈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是:不负时光不负己。不管是为官还是做一名被人嘲笑的写碑文者,韩愈都会认真地去对待,因为他深知人生的“春天”是有限的,应该珍惜每一刻。

  如果将韩愈的人生态度放到开篇的问题之中,就会发现人生的苟且是态度问题。如果我们将眼前的苟且当作别样的诗与远方,那么苟且也可以成为诗与远方,我们就可以不用再去寻找诗与远方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诗与远方只是别人所认为的苟且而已,而别人认为的诗与远方,有时候也会成为我们眼中的苟且。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观点,我们与其去思考苟且、诗、远方等问题,还不如不负时光不负己。

  正确的人生态度会拥有美好的故事结局,而韩愈写碑文的结局也是美好的。公元817年,唐宪宗派裴度等人平定淮西叛乱后,唐宪宗李纯下诏刻石立碑,钦点韩愈撰文。韩愈花费七十天写出了《平淮西碑》,而此文内容名震大唐,韩愈做到了不负时光不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