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贵妃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命运显然要好过西施、王昭君和貂蝉。
杨贵妃虽不是出身于名门,但也算是官宦之女,兼之生活于唐朝最鼎盛的开元年间,幼年时期的生活即使不是锦衣玉食,也应该是非常富足优裕的。长大成人后,杨贵妃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入宫,就一直受唐玄宗宠爱,次年被封为贵妃,其地位在名义上仅次于皇后,实质上却有过之无不及。
此后十多年的时间,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不减,其他姑且不说,仅杨贵妃的三位同胞姐妹就被唐玄宗分别封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极尽荣华。而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更是得到权力极大的宰相之位。不难想像,作为杨氏门中唱主角的杨贵妃在玄宗的心目中该是何等重要。也许荣极而衰是世间万物都需面对和遵守的规律吧!杨贵妃命运的急剧转折,始于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末,被封为东平郡王,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权于一身的胡将安禄山经长久的蓄谋后,悍然举兵叛乱,大唐朝廷对此估计不足,应对也有所失误,致使安禄山叛军一路挺进,势如破竹,很快便占据了大唐半壁江山。唐玄宗慑于形势,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夏,放弃京都长安,带着杨贵妃等人准备逃往西南成都。
随同逃亡的除享尽荣华的杨氏一门外,还有龙武将军陈玄礼所率的护驾禁卫军,随行将士对这次出逃多有不满情绪,一路上都磨磨蹭蹭的。走了三天时间,才到离长安以西几十里的马嵬驿。在此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该起程上路的时候,禁卫军索性不走了,发生哗变,诛杀了杨国忠一家和杨氏族人。接着,又要求诛杀杨贵妃。唐玄宗对杨贵妃极为宠爱,心里万分不情愿。安禄山为给自己的谋反寻找借口,打出了杨国忠奸佞误国、杨贵妃色相迷惑唐玄宗的旗号。禁卫军哗变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但后世史学家在客观看待此一事件时,多认为安禄山谋反是蓄意而为的,有无杨氏兄妹都不可避免。所谓杨国忠奸佞误国那倒未必。玄宗时,宰相权力很大,想夺此位的人很多杨国忠能得此位,玄宗又不是十足的昏君,足见杨国忠确有可取之处,跟杨贵妃受宠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至于杨贵妃本人,通常认为她在玄宗身边,得宠而不骄,待人很平易温和,平常除为玄宗跳舞弹琴之外,几乎从不过问政治。倒是杨氏一门荣极,其族人恃宠而骄,从而引起别人的嫉妒就在所难免了。
唐玄宗对此中内情也很清楚,但有杨国忠和其他族人受诛,似乎可以相抵。要他相信杨贵妃与安禄山谋反有关,从而处死她他的确做不到。面对唐玄宗为杨贵妃的辩解袒护,陈玄礼上前说道:“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即使贵妃娘娘无罪,有她留在陛下身边,叫将士们怎能不心有顾忌呢?”此时的唐玄宗脑子非常清醒,能掂量出事情的轻重,知道自己若再不答应处死杨贵妃,实在不足以收拢人心。只得一咬牙,让高力士处死杨贵妃。高力士领命之后,把杨贵妃引至马嵬驿的一座佛堂之内,用白绫勒死,后葬于堂外一棵梨树下。
也有说杨贵妃自己吊死在那棵梨树上,后由高力士和陈玄礼安葬在梨树下。总之,至此,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驿,葬于佛堂外梨树下的事实,似乎成为了定论。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尚在唐朝时,大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诗《长恨歌》中,就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诗句。人们据此认为,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重回长安后,曾派人前去马嵬驿起出杨贵妃的尸体,准备重新厚葬,结果没有在埋葬杨贵妃的梨树下找到其尸体。研究者进一步探求,得出的结论是当日高力士并未处死杨贵妃,而是用另一宫女替死,哄住了哗变的将士。至于杨贵妃本人,在高力士的帮助下逃脱后,流落到女道士院做了女道士。
远在一海之隔的日本,也有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的说法。而且相关的叙说极为详尽贴切,不由得人不信日本人认为,仅凭高力士一人之力,想以替身保护杨贵妃不死,显然无法瞒过力主赐死杨贵妃的哗变官兵。真正的主谋者是高力士和陈玄礼两人。他们二人都是玄宗之亲信,体察玄宗的心意,也怜惜杨贵妃的无辜,于是合谋以侍女替代杨贵妃受死,稳住了哗变官兵。后又派陈玄礼之心腹秘密护送杨贵妃火速南下,到大约今日上海附近,坐船出海,最终在日本久禾町的久津落脚住下,按此说法,杨贵妃当时未死,唐玄宗并不知情。
他重回长安之后,由高力士告之,遂派人出海寻找,在久津见到贵妃,并送上佛像两尊。贵妃收到佛像,知大唐已由肃宗继位,玄宗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再无归国之意。仅以一玉簪答礼,终老于日本,更叫人始料未及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一些日本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难道他们仅仅是想沾一沾中国大美人的光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