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时期的汉朝元朝汉武帝时期 汉宣帝的名气为什么还如此之低

日期:2023-11-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汉宣帝刘病已的名气为什么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提到汉朝,人们或许最先会想到是汉高祖刘邦筚路蓝缕建立功业,从小小亭长成为开国之君;或是汉武帝主动出击,给袭扰疆土的匈奴人以迎头痛击。除此之外,为武帝北伐打下基础的文景之治、为汉朝续命二百年的光武帝中兴,乃至窦宪"燕然勒功",汉末群雄割据等,都是广为人知。

  和它们相比,"昭宣中兴"就显得没有那么知名了。

  所谓昭宣中兴,指的是汉昭帝、汉宣帝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对汉朝进行的恢复性发展。

  当年汉武帝大肆进攻匈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也导致了汉朝元气大伤,国库空虚。正是多亏了昭、宣二帝的养精蓄锐,汉朝才勉强解除危机,回到发展的正轨之上。这其中,又以汉宣帝功绩更大。

  不过,许多人往往只记得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将西汉推向巅峰的汉宣帝刘病己不甚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笔者认为是汉武帝不管是功绩还是过错都实在过于知名,被后世不断提起。这就将紧随其后的汉宣帝的风头牢牢压制,使其光芒和关注度被掩盖,转移。

  人们提到汉武帝时,往往会赞扬他迎击匈奴,大胆起用卫青、霍去病,取得了封狼居胥等著名的成就。此外,在文化方面,他任用董仲舒,确定了后世沿用了长达两千年的主流思想。

  相比于汉武帝这个"明星帝王",要说汉宣帝有什么知名的成就,相信很少有人能够如数家珍

  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取得了一系列文治武功,他也借此留名后世,被后人不断提起。当后代的中原王朝被游牧民族侵袭,文人们便会纷纷追思汉武帝。如李长吉的"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令狐楚的"恭惟汉武帝,余烈尚氛氲"等。

  用今天的说法来讲,那就是汉武帝更具有话题性,容易成为人们讨论的对象。而汉宣帝相比之下就要缺少话题,让百姓们平时很难拿来谈论。

  其实,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世是否有名,并不在于他当时多么负有盛名,受人尊敬。而是要看后人有没有将其事迹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和发扬,当时有名并非能耐,能活在百姓的嘴里,才能真正长久。

  第二点,这是由于二者定位不同导致的。

  汉武帝是开拓者,一方面,他一改历代先帝对匈奴以求和为主的外交策略,转而大量饲养战马,不论出身地选拔军事人才,用人不疑地赐予他们兵权,让其北上抗敌。

  另一方面,他摒弃前几代采取的黄老之学,改用更加务实和利于集权统治的改良儒学,这令社会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变革。

  作为一个开拓者,汉武帝尝试了很多个"第一次"。而人们往往只记得第一个,这就为汉武帝的显赫名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相

  比之下,汉宣帝更像是一个守成之君。尽管有人说开拓易、守成难,但开拓者往往是比守成者更加著名。作为守成之君,汉宣帝没能像武帝那样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对旧有制度进行什么巨大的变革,这就导致他很难给后人留下太大的印象。

  最后一点,是中华民族的集体需求。

  近些年来,一句话在网络上很火,那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它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在对匈奴取得大胜后的一句豪言。

  而在今天,当其它国家欺负我国时,人们便会拿出这句话,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威武和不容侵犯。也正是由于这个需求,人们也十分崇拜敢于抵抗外敌的汉武帝。

  与汉武帝相比,因为在位期间主要是恢复生产、鼓励经济的发展,汉宣帝很少与匈奴发生冲突。汉宣帝只在本始二年(前72)有过联合乌孙大破匈奴,逼得呼韩邪单于称臣的经历。这虽然也是辉煌的成绩,但却远不如汉武帝在位时,对匈奴的连番打击来得振奋人心

  在汉宣帝统治的25年中,整个汉王朝的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外交军事上,都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刘向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