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我们都听说过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实际上考究历史,并不存在六出祁山的事实。诸葛亮北伐实际上只有四次,把攻打武都、阴平也勉强算进去,也只有五次。这五次北伐,只有两次选择祁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选择兵出祁山诸葛亮的北伐,是从汉中出发,进攻魏国控制下的关西,战略目标是最终夺取长安城,占领关中之地。从汉中出发,有几条通道可以选择,包括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佫道、子午谷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褒斜道、祁山道与子午谷道。这几条通道各有优缺点。褒斜道又称斜谷道,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魏军防守的重点地区。
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子午谷道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祁山道比以上两条道都好走,从这里进攻陇右,阻碍是比较小的,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长安,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这就给了魏国充足的应对时间。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从保守的原则出发,选择了兵出祁山。
但是绕了一大圈去进攻魏国,让魏国得以从容派张郃支援前线,因此,诸葛亮的打法不可能出奇制胜。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选择陈仓道鉴于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经验教训,诸葛亮也意识到出奇制胜的必要性,因此他选择陈仓道。但是,这次战略也不高明。为什么呢?因为敌人早就预料到诸葛亮很可能选择以陈仓为突破口。在第一次北伐时,蜀军主力出祁山,赵云等则佯攻斜谷道。这两个方向的出击都不顺,而子午谷道由于凶险,小心谨慎的诸葛亮绝不会冒险,因此,陈仓道就成为可能的选择。从战役一开始,敌人就有所防备,这次北伐又失去了出奇制胜的机会。曹真以名将郝昭守陈仓,在诸葛亮至来之前,陈仓的防御工事就已经很坚固了。
但诸葛亮在兵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郝昭以寡击众,诸葛亮竟然毫无办法,拿不下这个弹丸之地。第三,诸葛亮西征,为以后出兵祁山打下基础陈仓之战的失利,对诸葛亮是很大的打击。两次战争,蜀军在斜谷道、陈仓道、祁山道三个方向全部失败。这让诸葛亮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摇摆不定,究竟是要翻越秦岭呢,还是翻越祁山呢?翻越秦岭(斜谷道、陈仓道),直接打关中,问题是敌人守住险关要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不过去;出祁山,风险小,但只是攻打敌人偏远地带,不足撼动根本。不喜欢冒险的诸葛亮又一次把目光盯在祁山。祁山附近有两个郡控制在魏国手中,一个是武都郡,一个是阴平郡。
诸葛亮决定先拔取这两颗钉子,为以后出兵祁山打下基础。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部将陈戒率部进攻武都、阴平。武都、阴平两城被分割包围,最终只有陷落的命运。这次规模不大的战争,也被认为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其实称为西征更合适。第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二出祁山诸葛亮出祁山就只有两次,这是第二次。攻取武都,实际上是扫清通向祁山的障碍,由此可见,兵出祁山一直是诸葛亮的第一选择。不过,祁山距离长安遥远,这也决定诸葛亮的进攻难以达到奇袭及速战速决的效果。司马懿有充足的时间备战,他命费曜、戴陵先率领四千精兵,屯驻上邽,其余部队全部开赴增援祁山前线。
事实证明,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并不是太好。蜀军千里奔袭,越是深入,补给线就拉得越长,每拖上一天,全军就得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司马懿觑准诸葛亮的弱点所在,采取乌龟战术,只守不攻,牢牢控制险要关口。这种战术,看似笨拙,实则大智。诸葛亮用兵也偏正,少有出奇制胜。蜀军在攻坚战方面乏善可陈,只要敌人一收缩,就会束手无策。尽管此役诸葛亮在木门之战中射杀敌将张郃,但就第四次北伐而言,他又一次失败了。第五,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选择斜谷道诸葛亮北伐也真是很耗心思。两次走祁山道,都因为不能达成奇袭目的,让敌人有充足的应对时间,从兵略上讲,并不高明。
一次走陈仓道,也因为敌人早有防患而徒劳无功。至于子午道,诸葛亮是绝不去冒险的。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斜谷道了。斜谷道没有子午谷那么凶险,也不像祁山道那么偏。为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三年的体整时间,重修斜谷道的栈道,粮草也备足了。由于做了精心准备,北伐军的进展相当顺利,穿过斜谷道后,直插向郿县,在渭水以南安营扎寨。但是,诸葛亮过于谨慎的毛病又犯了。当时司马懿担心蜀军进攻武攻,向东夺取长安,但是诸葛亮出于保守思想,却是向西挺进到五丈原。向东进攻,目标就是长安,长安一旦沦陷,对魏国将是沉重的打击。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向东而向西呢?。
诸葛亮热衷于进攻西部,是因为这里魏国统治基础薄弱,是羌胡聚居区。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应该说是比较得人心的,他希望能策动天水、安定等郡脱离魏国,把那里变为进攻中原的桥头堡。诸葛亮过于小心谨慎,宁愿稳扎稳打,也不愿冒进,这使得他的作战风格呆板,缺乏激情与创造力。后来,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这次北伐也无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