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老师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公就在书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弟子跟从老师学习,就应该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老师。”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更是提出了“只管学习,不分阶层”,这样充满哲理性的名言。所以,在中国古代,老师一直都是一个很受他人尊重的职业。
那么,在古代,什么人才可以当老师呢?做老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古代的老师,需要像我们现在这样考教师资格证吗?
其实,古代的老师也要考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的教师。
在西汉以前,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推荐产生的,不需要通过考核。而到了东汉时期,一个人想要成为教师的话,就要通过资格考试了。如果,想成为一名太学博士,那么,就要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这跟我们现在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只有精通经学的名门望族,才能担任教师一职。而且,官府还对教师做出了严格地规定:曾经教导过五十个以上的学生,教师年龄至少在五十岁以上。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学制度”基本形成。所谓的“官学”,就是官府主持的教育,这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办学校。在官学里,不仅有小学、大学,还有各种综合性的学校和专科学校。当然,因为是官府置办的学校,所以,在教学管理和要求上,比民办学校要严格很多,它对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教导学生的能力,都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考核制度。
唐朝时期,无论是负责教育行政的官员,还是本来就是教师的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课”考核。这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每年进行一次小考;三到五年进行一次大考。考核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业务、品德和教学成果等方面,并且,还将考核的结果分为了九个等级。这其中,讲课数量的多少,是评定一个教师在这个年度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准。
另外,古代的教师有很多种称呼。
在秦汉之际,教师被称为“博士”,到了宋朝的时候,教师则被叫做“教授”。一些著名的宋学者,都曾担任过太学教授一职,比如说:石介、孙复和胡瑗等人。除此之外,因为,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所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大大增强,但是,原有的公办学校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于是,一时间,各种民办学校开始涌现并繁荣发展起来。但是,这一时期,官府依然没有放松对官学的管理,人们想要当上公办教师的话,就要通过考试。到了宋熙宁八年,朝廷颁布了一个“教官试”制度。这个制度被人们视作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的考试。
根据宋朝的文献记载,因为,考试的难度大大加大,所以,这一时期,全国的州县只有五十三个教授而已,而一些注重师儒的教官,不愿意轻易教授课程或者任意设置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以外,教师的业绩还和升学率有关。在唐宋以前,朝廷对教师业绩的考核,主要是看其授课数量的多少。
到了明朝时期,朝廷对教师的考核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人们不再以讲课的多少来评定一个教师的好坏了,而是把教师的业绩与升学率联系起来。并且,在明朝,官府对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的考核,不仅有“考满”、“考察”,还有朱元璋开创的“学官考课法”。
所谓的“学官考课法”,就是指在九年时间里,以教师教出的学生有多少个能在科举考试中上榜为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升迁或者降职这个教师。除此之外,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上榜学生标准,比如说:府学教授有九个学生中举乡试,州学学正有六个学生上榜,县学教谕有三个学生中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朝廷也规定了一套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制度。例如:在月考里,如果,学生们连续三个月都没有任何进步的话,那么,就要扣教师的工资。在当时,教师的薪酬主要有两个部分,分别是:现钞和大米,而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扣大米。
如果,学生们在学期末举行的“岁考”中,仍然没有什么进步的话,那么,府州县的地方官还有这个教师,都要被朝廷罚俸禄和接受训导。若情况更加严重的话,就要取消这个教师的教师资格。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对普通教师的规定罢了。而在古代,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格的。根据记载:永乐七年,国子监有几名学生不想继续学业,想当官了。于是,吏部就给他们安排了一次考试,但是,没想到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一塌糊涂。
按理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应该处置时任主管教学任务的司业,但是,明成祖朱棣在知道这件事后,却放过了司业。不过,他却下了另一个命令:“如果学徒中有不知文理的人,就要惩罚他们的老师,把老师发配到偏远地区。”
参考资料:
【《文献通考·学校七》、《大戴礼记·保傅》、《汉书·儒林传》、《周礼·地官·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