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圣宪皇后:甄嬛的历史原型,清朝岁数最高的皇太后

日期:2023-11-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孝圣宪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虽然《甄嬛传》的火爆是八年前的事了,但是作为宫斗剧的经典之作在人物塑造方面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甄嬛的形象刻画堪称典范,以至于甄嬛这个人物妇孺皆知

  但毕竟电视剧是艺术作品,并非历史本身,而甄嬛的历史原型人物是孝圣宪皇后(1693年1月—1777年3月),雍正皇帝的熹妃,雍正十三年(1735年)她的儿子乾隆即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

  等于是她43岁就做了皇太后,86岁才去世,做了43年的皇太后。不仅时间长,关键是她这个皇太后当得可一点都不似宫斗剧中的糟心腹黑,而是尽享天伦之乐和齐天之福,这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要说她是史上最幸福的女人也不为过。

  为什么她能有那么好命?她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一是她碰上了好时代康乾盛世,天下太平,免了岁月惊扰;二是她有个长寿的儿子当了60年的皇帝,免了家庭变故;三是她这个皇帝儿子还是个大孝子,免了人情烦恼。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清代有一套较为完备的优老礼制,对于民间的百岁老人,均可由督抚提请恩裳,除了赏赐银两,还奉旨赐牌匾、建坊,以昭人瑞,清代是继汉代之后掀起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尊老优老的高潮。

  乾隆年间就在民间建了不少百岁人瑞坊,举办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还允许老年士子重赴鹿鸣宴。而且这种对老人的尊敬并不是做表面功夫给别人看,乾隆对自己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的孝心可以说是少有人及。

  乾隆的孝心可见于他的诗中。

  乾隆皇帝一生留下四万多首诗,从数量上来看跟《全唐诗》有得一比。虽然他的诗大部分由于缺乏诗歌的意境而被后世诟病,甚至有人嘲讽他的诗写得太烂,酸腐不堪。但是不可否认乾隆的学富五车,他的诗歌用典和词汇都很丰富,如果不是博闻强志,你就算想附庸风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他的诗广泛的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生活,所以我不知道那些嘲笑乾隆诗歌的人是什么心理。

  这四万多首诗中,有三百多首是写皇太后的,内容涉及时不时去给皇太后请安问好,各种节日侍奉皇太后左右承欢膝下,各种好天气陪皇太后游山玩水登高泡温泉,各种山珍野味恭进给皇太后尝鲜,各种为太后祝寿和祈福等等。

  我们先来看这首《己未夏六月恭进皇太后字扇一柄谨成五律》:

  玉漏林间度,迟迟日正长。问安承色笑,抚景硕清凉。冰簟堪驱暑,薰风恐拂裳。寸忱托轻箑,长此效黄香。

  乾隆的写太后的诗喜欢用“色笑”来形容太后的和颜悦色。这首诗的意思是树林间玉漏滴响,六月的日光缓缓而过,显得漫长,乾隆来到和颜悦色的太后面前问安,对着景色享受清凉,殿中凉席可以驱暑,和暖的风吹着衣裳,他以微薄的心意托着轻轻的扇子送给太后,是想效仿古代黄香。

  黄香以为父亲“扇枕温衾”的孝心被列入二十四孝,乾隆在六月天给太后送来一把扇子也就是效仿先贤,讨太后欢心,可以说是非常暖男了。

  他还在《诣畅春园皇太后宫问安》中说:“却忆含饴心切切,每亲色笑乐依依。敬承孝治尊家法,长奉慈宁祎鞠辉。”表达不忘母亲的含饴之恩、慈笑之色,既是敬承先祖的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又是传承孝顺的家法家规,要一直奉孝于太后以彰显美好的光辉。

  在《六月十八日初霁恭侍皇太后园中游赏谨成一律》说“慈颜添豫色,至乐复如何。”意思是只要能让太后高兴,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

  在《南苑获野禽恭进皇太后》写“山禽味鲜洁,飞骑进慈宁。”描述寒冬腊月去打猎打到了鲜活的山禽,就快马加鞭送到太后的慈宁宫了。

  三百多首诗无法一一列举,每首诗都可见乾隆的拳拳孝心,而且这绝非作秀,因为作一天秀容易,如果要做一辈子秀到皇太后近九十岁高龄,怕是绝非可能。不妨想想当今有几个人为父母写过文章?有几个人在节假日的时候能够承欢膝下?又有多少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对比之下,我们就知道乾隆有多孝顺了。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今这个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太需要弘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