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功臣,最高能封到什么爵位呢

日期:2023-11-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代历史上,给功臣封赏定名一直是关系到朝局稳定的大事,如果此事处理得当,则能化险为夷。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内乱和分裂战争。

  任何政权在建立和稳定的过程中,封赏一般都按照家族地位和功劳大小来划分,因此明朝历代皇帝在功臣的封赏问题上都非常谨慎。

  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帝,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的惯例,在安排职位前,一般会先定出功臣的封赏名号。名号总共分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这个等级规范有几千年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读功臣的封赏就依照这个分类来定。

  这个封号表面看不是职位,实际上它比职位还有地位。由于古代对功臣普遍有特殊待遇,部分功臣的后代可以世袭爵位,等同于后代都有做官的门路。

  公侯伯子男里等级最高的是公爵,明初时期给二十五名功劳最大的人物封了公爵。其中的代表就是徐达和常遇春,李善长。他们有的战功赫赫,有的是重要的文臣和秘书。

  其中徐达和李善长都当过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由于朱元璋对他的这些功臣们并不放心,对丞相职务赋予的权力也十分有限。

  到了明朝中期,丞相这个职务已经不复存在,转而实行内阁制。内阁成员实际上就是六部的长官。明中期打赢北京保卫战的于谦获得了兵部尚书的要职,但没有封爵位,尚书同一品,这已经是对他功劳的最高肯定。

  他后来含冤而死,被追授“忠肃”就是名誉上的追加。对于这一点,明末的袁崇焕也是如此,虽然在辽东带兵,但其蓟辽督师的官阶在京等同于兵部尚书。

  获得爵位封号的功臣并不多,即使有了爵位,也不代表就是高官。明初朝廷的中层官员里有不少获得了公爵封号,都分到了大量田地。和普通百姓的田地不同,明朝任何时期的功臣赏赐田产都是永业田,可以世代继承。

  有了田就成了地主,就有足够的金钱和人脉网络,即使第一代人没有获得高官,下一代人仍然有机会站到庙堂的高位上。所以这个爵位比某个职位更值钱,如果家里有人犯了罪,甚至还能洗白。

  明朝在武将功臣的封赏有其独特的规定,明初时期封了七十九位军功侯爵,其中代表是陆仲亨,耿秉文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人里在历史上名气较大的非常少,其中比较出名的陆仲亨更多的是在外征战,后来被朱元璋封为柱国,吉安侯,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

  这些官职主要是地方官,管理地方的政务和军事调动。由于明朝建立了复杂的卫所兵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系不断变化。卫所之上又有五军都督府和都指挥使司,其中很多都是世袭的军人家庭。

  这就出现了另一个名词叫军户,明朝立了军功的武将除了在地方担任军官外,其后代也纳入军户,全国两百多万军户始终和功臣派系有关,这种格局在二百多年的明史中从未打破。

  明朝中期是一个转折点,其中以嘉靖时期为代表。嘉靖皇帝破坏了明朝建立的一些规范,让自己成了权力巅峰的舞者。自此之后,明朝对于有重要贡献的功臣更多的是赠予名义上的称号。

  在明中期有中兴之功的张居正,在生前官至内阁首辅,晚年被授予了太师封号。死后被封为上柱国,谥号文忠,由司礼太监送葬,这已经是最高的待遇了。纵观整个古代史也为数不多。

  明朝中期还有一位重要功臣,他的人生经历也能体现这一时期的封赏惯例,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是著名的学者,心学家,同时立有军功,最著名的当属平定朱宸濠叛乱。

  后人对王阳明评价都很高。平定朱宸濠叛乱后,王阳明获得了伯爵称号,被赐予新建伯。他去世之后,又被追授为侯爵。但他的官职并不高,最高当过南京的兵部尚书,含金量远不如北京。

  晚明获得封号的功臣很少,其中的代表是孙承宗。此人在辽东防务上有独特的见解,又是皇帝的老师,当过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他率领军队稳固了关宁锦防线,收复了四百多里失地,同时在边境屯田,遏制后金的攻势。

  他活着时获得的最高职位就是东阁大学士,死后被南明朝廷追授太师封号,等于肯定他是明朝功臣。因此综合来看,明朝不同时期对功臣的封赏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文官和武将的职务授予也遵照不同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