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为何能成功根本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11-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谈及两晋的历史,一定绕不开司马懿这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他发动高平陵政变,为司马氏篡魏奠定基础,本应得到子孙后代的尊敬,晋明帝却对这次政变十分惭愧,感慨:“晋祚复安得长远!”

  如晋明帝所言,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后,西晋只存在了50年。晋武帝的侄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后,“晋祚”又延续了103年。两晋存在的时间加起来才153年,在这153年间,宗室内斗、士族内斗和外族入侵持续不断,使中国陷入了一个比三国时代更加混乱更加漫长的分裂时代。

  两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受到了人们无情的指责,就连司马懿也受到了无数的恶评,成了一个阴谋家。平心而论,让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背锅不太合适,但是他发动高平陵政变,的确为后代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制造了重要条件。

  司马懿崛起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据《晋书》载,其祖先是楚汉战争时期的殷王司马卬。东汉时期,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世代为官,使司马氏成了河内一个名门望族

  司马防生有八个儿子,分别是朗字伯达,懿字仲达,孚字叔达,馗字季达,恂字显达,进字惠达,通字雅达,敏字幼达,他的八个儿子知名当世,被世人誉为“八达”。东汉末年,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是第一个投入曹操阵营的人。与司马朗私交很好的名士崔琰对尚未出仕的青年司马懿的评价是“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认为司马懿比司马朗有前途。

  出身名门、身处乱世的司马懿在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时,显然比哥哥司马朗多了一份慎重。建安六年(201年),已经控制汉献帝的曹操首次辟用司马懿,司马懿“辞以风痹,不能起居”,为验证司马懿的话,曹操“使人夜往密刺之”,司马懿“坚卧不动”,曹操这才放弃了辟用司马懿的想法。建安六年时,曹操虽然已经在官渡打败袁绍,但是中国北方两雄并立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司马懿不愿为曹操效力,显然是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袁绍诸子后,彻底成为北方霸主,并担任丞相。这年,曹操再次辟用司马懿,并对使者下令“(司马懿)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见局势已经明朗,这次便不再推辞,从此和哥哥司马朗同朝为官,为曹操效力。

  司马懿韬光养晦十余年,一入仕途便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并和曹操的长子曹丕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中原。曹操闻讯大惊,产生了迁都河北的想法,司马懿这时为曹操分析内外局势,建议曹操联合孙权进攻关羽,让孙权袭击荆州,以解樊城之围。曹操采纳司马懿的计策,不仅樊城之围得解,就连关羽也被孙权斩杀。

  第二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建立魏国。司马懿以藩邸旧臣的身份进入尚书省,成为魏国的重臣。黄初五年(224年)、黄初六年(225年),魏文帝曹丕两次南征东吴,皆让司马懿留守京师洛阳,给予司马懿莫大的信任。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驾崩,司马懿受遗诏辅政,和曹真、陈群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即位。

  魏明帝在位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联合东吴多次北伐魏国,魏国的外患因此不断。魏国多事之秋,司马懿不再稳坐中央,他开始驻守地方,统率军队平定内乱、防御外敌。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平定孟达之乱。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和曹真一起讨伐蜀汉,因诸葛亮防备严密,两人无功而返。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首次在关中和诸葛亮作战,他数次对蜀军发动进攻,皆以失败告终。青龙二年(234年),司马懿第二次在关中和诸葛亮作战,他改变主动进攻的策略,使用严加防守的策略,和诸葛亮展开长期的对峙,最终耗死诸葛亮,使蜀军自动退兵。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又远征辽东,平定公孙渊之乱。

  司马懿在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时期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到了魏明帝时期又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的威望日渐增高,成为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驾崩,司马懿又一次受遗诏辅政,辅佐曹芳即位。也就在此时,司马懿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魏明帝托孤

  继承人年幼时,老皇帝让谁做托孤大臣,历来是一件十分敏感的国家大事。司马懿又一次成为托孤大臣,表面上看是魏明帝对他的信任,实际上,魏明帝托孤的过程颇为曲折,只要当时情况发生一点变化,司马懿的命运就完全会是另一种结局。

  景初二年(238年)冬天,魏明帝病重,他开始考虑安排后事。按魏明帝最初的想法,托孤大臣是这些人:大将军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燕王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通过这份名单可以看出,魏明帝没有像魏文帝那样把皇室成员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而是把皇族和同宗作为核心成员以巩固皇权。

  实际上,魏明帝想要达成自己的意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燕王曹宇性情谦让,表示自己不愿担此重任,夏侯献和曹肇又与魏明帝的两位心腹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刘资有矛盾,刘放和刘资遂反对夏侯献和曹肇辅政。魏明帝和刘放、孙资商议后,决定改变自己的计划,重新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并让司马懿参与朝政,与曹爽一起辅佐幼主。

  曹爽年轻时以“谨重”出名,和魏明帝的关系一直很好,深得魏明帝的信任。当燕王曹宇、夏侯献和曹肇被排除后,曹爽自然也就成了最合适也最重要的托孤大臣。魏明帝对曹爽的才能十分了解,他担心曹爽不能掌控大局,于是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以辅佐曹爽。

  司马懿被任命为托孤大臣时,他不在京师洛阳,尚在从辽东班师的路上。在路上,司马懿先后接到了两份诏书,第一份诏书让他不必返回京师,而是西还长安,镇守关中;第二份诏书则是让他返回京师,辅佐朝政。第一份诏书出自魏明帝最初的决定,第二份诏书出自魏明帝最后的决定,司马懿虽不知内情,却感受到了政局的变化,他毫不迟疑,按照第二份诏书行事,加速赶回了京师。

  景初三年(239年),司马懿回到京师,见到了病危的魏明帝。魏明帝给司马懿交代后事后,让齐王曹芳抱住司马懿的脖子,以表示自己对司马懿的信任,把司马懿感动得痛哭流涕。同日,魏明帝立齐王曹芳为太子,并很快驾崩,年仅八岁的曹芳随后继承帝位,魏国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

  曹芳即位后,尊毛皇后为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看到曹爽和司马懿一连串的称谓,你可能会看不懂,笔者就在这里简单介绍下。曹爽的本职是大将军,司马懿的本职是太尉,大将军和太尉都是外朝官,侍中是内朝官,“加侍中”使曹爽和司马懿兼为内朝官,拥有了进入皇宫服侍皇帝的权利。“假节钺”使曹爽和司马懿拥有了代表皇帝行使特权的权利。“都督中外诸军”使曹爽和司马懿拥有了统领京师所有军队的权利。“录尚书事”使曹爽和司马懿拥有了总理朝廷所有政务的权利。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曹爽和司马懿如今的地位,那就是:代理皇帝。

  高平陵之变

  曹爽刚执政时表现出了“谨重”的一面,他“以(司马)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但是当他尝到权利的甜头后,内心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满朝望去,曹爽发现百官虽都是功臣元勋,却没有值得信任的伙伴,他于是开始组建起自己的私人团队。曹爽把昔日的好友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提拔为自己的心腹幕僚,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这里有必要介绍下何晏,何晏和秦朗一样,都是曹操的养子。何晏在学术上成就非凡,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当他进入权利中心后,带动玄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影响了魏晋几代人的思想。

  何晏等劝曹爽独揽朝政,建议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剥夺司马懿的一部分权利。曹爽依计行事,并任命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分割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利。随后,曹爽任命何晏替代卢毓担任吏部尚书,而让卢毓担任仆射,掌握人事任命权;邓飏、丁谧担任尚书,掌握了尚书省的决策权;毕轨担任司隶校尉,掌握了监察百官的权利。

  曹爽的人事调整意在培植党羽,同时也触犯了司马懿、卢毓等一众老臣的利益。在众多老臣中,黄门侍郎傅嘏第一个站出来批评何晏的举措,却遭到了何晏的报复,被罢免官职。曹爽集团见老臣们并不难对付,便沆瀣一气,又对卢毓展开了行动,何晏先把卢毓从内朝调到外朝担任廷尉,毕轨后上书奏免卢毓,这时,元老功臣和新晋权贵爆发了激烈的正面冲突,在元老功臣的争辩和坚持下,曹爽最终妥协,重新任命卢毓为光禄勋,这次事件才算平息。

  曹爽集团既然已经和元老功臣决裂,他们对待元老功臣便不再客气了。大将军长史孙礼性格耿直,曹爽认为孙礼妨碍自己专权,索性把孙礼调离朝廷,任命其为扬州刺史。此后,元老功臣遭到免职者不断,就连推荐曹爽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刘资也不能幸免,两人在正始九年(248年)同时被罢免官职。

  在地方上,曹爽亦安插了很多党羽,他任命自己姑姑的儿子夏侯玄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掌握了关中的军政大权。正始九年(248年),曹爽任命李胜为荆州刺史,掌握了荆州的军政大权。

  曹爽实行专政之余,还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新政的主要措施有:一,改革九品中正制,削弱中正的权利,把选拔人才的权利收回中央;二,改革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撤销郡守,实行州—县制两级行政制度;三,禁止权贵的奢华之风,提倡朴素节俭的风尚。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曹爽的新政无疑加深了自己和以元老功臣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的矛盾。

  正始九年(248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元老功臣失去权力,他们对曹爽的不满也达到了极点。屡被曹爽打压的孙礼怒气冲冲地找到司马懿,斥责司马懿不能“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司马懿回答道:“且止,忍不可忍!”

  实际上,孙礼的态度就是元老功臣的态度。司马懿自从被曹爽剥夺权力后一直不动声色,暗中观察着政局的发展,孙礼的话让他明白,如今是时候利用元老功臣夺回失去的权利了。

  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和亲信们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司马懿趁机联合元老功臣,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曹爽闻变后,惊慌失措,最终相信了司马懿不诛杀自己的话,放弃了挟制皇帝进攻司马懿的机会。曹爽回到洛阳后,被司马懿软禁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事情到了这一步,司马懿取得胜利,元老功臣也都夺回失去的权利,政局又回到了他们希望的状态。

  或许是司马懿年事已高,他不想给曹爽在自己死后翻身,报复自己家族的机会,也或许是司马懿的野心使然,他不久便精心制造一起冤案,诬陷曹爽集团谋反,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及其三族全部诛杀,彻底铲除了威胁自己地位的曹爽集团。

  十年前,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目的只是为了架空司马懿的权利,方便自己专权。而今,司马懿欺诈曹爽,残忍屠杀曹爽集团,使高平陵政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不再是一场元老功臣反击曹爽集团的政变,而是一场司马懿企图攫取魏国最高权力的政变。自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开始以权臣的形象示人,他的后代也将沿着司马懿的路线一直走下去,不然,司马懿家族若失去了权力,便也将落得个和曹爽家族一样的凄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