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伟人评《水浒》一书,好就好在“招安”,同样,《鹿鼎记》一本书,好就好在深刻描写了韦小宝与康熙帝玄烨的关系变化,写出了一对曾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小朋友,怎么一步步变成了地位天渊之别的君臣主奴。
【康熙摇了摇头,脸上忽有凄凉寂寞之意,过了好一会,说道:“满洲人有好有坏,汉人也有好有坏。世上的坏人多得很,杀是杀不尽的,要感化他们走上正途,我也没这么大的本事。唉,做皇帝嘛,那也难得很。”向韦小宝凝视半晌,道:“你去罢!”
韦小宝磕头辞出,只觉全身凉嗖嗖地,原来刚才吓得全身是汗,内衣内裤都浸湿了,出得宫门,才吁了一口长气,寻思:“天地会的兄弟中又混进了奸细。杀了一个风际中,另外又出了一个。否则的话,他们要我来行刺皇上,他又怎会知道?可不知是谁做奸细?”回到府中,坐下来细细思索,寻不到半点端倪。】
到原著最后,他们真的还是朋友么?古往今来,可又有哪个人对自己好兄弟、好朋友,是一副“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的奴才嘴脸的?韦小宝最后之所以选择归隐,说穿了,就是和康熙帝距离越来越远,不情愿再当奴才。
就算高官显爵,封一等鹿鼎公,封抚远大将军,可奴才终究是奴才,韦小宝在满清朝堂中,也只不过被众人视为是小丑弄臣。和明珠、索额图、杰书那些满洲人精相比,他一个汉人混混那点手腕和心机究竟玩得过谁?
就说多隆那个粗胚,他可能是真的弱智到连是姓韦的捅了他心口一刀也没数么?无非是皇上的脸面,大家官场混混过,不伤和气。韦小宝居然连这点都堪不透,若等到康熙帝的宠信消失殆尽,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笔者看《鹿鼎记》,就是当一个寓言看,一个满清为什么能奴役几亿汉人两百余年的寓言,从韦小宝这个人,怎样从幼年出身于满清作恶最多的扬州,耳熏目染满清之残暴罪恶,崇拜大明英烈好汉、同情反清志士的小孩子,一步步在高官厚禄腐蚀下,堕落成满清皇帝死心塌地的走狗奴才。
——正隐喻着从洪承畴、岳钟琪一直到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杰,论能力不知胜过韦小宝多少倍,为什么却都和韦小宝殊途同归,走了一条甘心为奴之路,以此写就为什么我们这个曾经创造过何等辉煌伟大成就的民族,整整267年的为奴隶和为奴隶而不可得的黑暗惨痛历史。
曾国藩
铁一般的历史证明,恰恰是原大明王朝的整个精英集团,不分文官武将的集体堕落,丧失民族气节,效顺满清为虎作伥,叛君叛国,才是满清得以区区几十万人口掌控整个天下的主要原因。
原明帝国体制的武夫们,近乎全都投效在满清旗下,为其鹰犬来剿杀故国。南明原来的守护者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诸将,倒戈投清之后,更是冲锋在最前的急先锋。
扬州十日、江阴血战,嘉定三屠,扫荡南方各省,那些汉八旗和绿营兵,哪一战不是主力,哪一战不是先锋?
三藩起兵而半壁河山皆反,康熙帝玄烨靠的不是几万早已腐化的八旗,而是张勇的甘肃绿营、赵良栋的宁夏绿营,这些人从明末边军转化而来的汉奸兵马,打赢了这场战争。
而士大夫之无耻、则更是为国耻。明代士大夫集团历经二百余年的的不断劣化,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毫无民族气节的败类占了绝大多数。多少地方官员奋勇投效满清,多少读书士子见满清仍旧开科举就乖乖剃头读八股。
南京群臣,恭迎清军入城
李自成破京师而多尔衮举棋未定时,是范文程帮他下定入关决心;李定国二斩清王时,是南明中枢不欲他建大功而拖他后腿,是洪承畴帮清廷力挽狂澜;
郑成功镇江一战尽歼江南八旗,可在南京城下却被郎廷佐等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汉奸小人误骗欺瞒,以致功败垂成;
从白莲教造反到太平天国举义,又是汉人地主官僚们自发组建的练勇,帮助虚弱不堪的满清中枢镇压下去。
满清王朝历次生死危机中,一次又一次在劝阻他们放弃中原、逃回东北老家的,从来不是那些昏聩无能的八旗贵族,恰恰便是那些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汉人精英、官僚士大夫。
自作聪明的汉人精英们,各个都不敢贸然出头,深怕打垮满清后却被同伴摘了桃子,让别人做了朱元璋,自己去当陈友谅张士诚。因而各怀心结,各行其是,即使郑成功这等大英雄亦不能免俗,屡次拒绝与李定国会师勤王。孙可望辈更等而下之。
三藩起兵时,太多人冷眼相看,甚至正如《鹿鼎记》小说所写那样,不反清先反吴,甚至以为反吴优先于反清;tai wang郑经的东宁水师掌控了东亚海权,本可抄掠兵力空虚的满清大后方,却不停攻略广东、福建沿海,打得耿精忠重新降清,自己最终也在大陆难以立足,走向覆亡。
如“天父杀天兄,依旧归咸丰”的悲呛,太平军和湘淮军两支汉人兵马决死厮杀十余年,导致上亿人口死伤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这些出类拔萃的人中之英,手握天下兵权却在互相牵制,明明谁都缺乏对满清的忠心,可又谁都不愿意率先举事,生怕是为人作嫁。
即使到了宣统年间,手握北洋六镇、尽掌京畿重地的袁世凯,居然仍会被一帮玩鸟斗蛐蛐的八旗子弟掣肘于鼻息,一度打算远遁海外逃命,若非革命党南方举事,仍旧下不了和满清彻底决裂的决心。
满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
所谓“煌煌大清”,就是在无数太过聪明的汉人精英的互相掣肘中,一次次化险为夷,苟延残喘了二百六十七年。
表面上看《鹿鼎记》,韦公小宝如何翻云覆雨,无往不利,携七美而归,几乎可当做YY种马小说去读,多少读者甚至对这个形象理解、欣赏、赞扬。
然而越到最后,他和康熙帝的每场对手戏,读后都只觉凉风嗖嗖,不尽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