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明君呢 这个是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吗

日期:2023-11-2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起始于西北边缘的老秦人,之所以能战胜中原诸侯各国,统一六国,究其原因,自然有很多,秦国多明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国一共经历了近七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共有三十三代君王,并且,在这些君主中有数位明君,而且,大多数君主都是治国有方的好统治者,昏君就只有秦出子、秦厉共公、秦躁公、秦灵公等五六人而已。这个比例,对比中原诸侯已经很低了。

  那么,秦国为何有这么多明君呢?

  秦国曾发生短暂的“三父之乱”,这场变乱发生于秦第十一任君主秦武公时期。三父把持朝政,辅佐幼主登基,可以说,几乎把大秦带到了崩溃边缘。最终,秦武公韬光养晦静待三载,才将大秦势态拨乱反正,送回到了正常的轨道里。

  所以说,也正因“三父之乱”给秦人带去了太深刻的印象,自秦武公后,秦国延续“立贤”这一方式。也是中原王朝从未敢想的制度:选择品德贤良且有本事之人做族长。

  秦武公一生功业伟大,以“文治武功”给秦国带去繁荣富强,可是,人到了暮年提倡了一项制度至今被人诟病——活人殉。生性害怕冷清的秦武公害怕死后寂寞,于是,决定“选拔”六十六位殉葬者。可是,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能为秦国建功立业的人才。

  这六十多人在为秦国发展筹谋的时候,只因这项制度而被残忍的终结了生命。而且,这一制度沿袭久远,也为大秦以后的羸弱埋下了罪恶的种子。秦国在夹缝处生存,后有西戎,前有中原,面对恶劣的环境,秦国决定立有才华之人担任大家长。

  自秦武公去世后,没有把大位传给嬴白,而是传给了亲弟弟秦德公。德公在位两年后,传位给自己的长子秦宣公。宣公在位十二载,有九子,去世后也未曾传给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亲弟弟秦成公,之后,这位君主也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嬴任好。

  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也是带领秦国走向西方霸主地位的明君,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

  从上述秦国传位的人选里,我们不难发现,秦国不像中原国那样执行嫡传制度,秦国是把大统之位给有才能的人,甚至,还很多秦国君主把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兄终弟及”。最终,在这个优良的传统下,并没有夺嫡厮杀的情况出现。

  为了秦国未来的发展,上代君王心甘情愿的将君主大位礼让给有才华的弟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制度的沿袭之下,秦国才走向了繁荣,广为人知的是秦国五位贤君。秦孝公时期所面临的是秦国要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并不是七国里最强的,孝公启用商鞅实施变法,秦国迅速崛。

  并且,自秦孝公起在后续所有秦王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东出”。出哪?就是出函谷关,然后,逐鹿中原这是他们几世子孙一直在坚持的国策。由于,实行了“商鞅变法”,秦国人打仗立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逐渐显露出来。

  等到秦惠文王时期,此时的秦国势力强大了不少,六国找到苏秦实施六国合纵术,抵御秦国。秦惠文王使用连横术打破了六国合纵术,从而,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秦昭襄王是武王的弟弟,也是太后和魏冉联手推举上来的君王。当时,他正在秦国做人质,能当君王是一个偶然。

  这个人甚至熬死了自己的儿子,做了近六十年的皇帝,可以说,他的在位则为最后秦统一六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其在位期间启用魏冉、范雎为丞相,在对战韩、魏联军的时候斩首二十四万人。秦昭襄王时重用人才,白起将军一身武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智慧。

  在秦统一战争之时,共计杀了百万人,白起一人就杀了九十多万。秦昭襄王不断起兵,基本上摧毁了六国基础,为最后的秦统一天下做足了充分准备。之后,秦庄襄王在吕不韦的包装下登上了大统之位。否则,凭借当时他的处境,压根儿没有机会继承大统。

  登上大位后,启用人才也是秦庄襄王的本事,与此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大事:建立东郡。东郡地处黄金地带,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的通道;另外,他利用赵国和燕国的矛盾,不费兵将之力占据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进一步削弱了赵国势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在秦始皇嬴政即位时,已经具备了天、地、人三方优势,他不失时机的发动了六国统一的战争。西汉曾有著名学者贾谊,他就写过一句评论嬴政的名言:“奋六世之余烈。”

  由于,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杀伐四起,儒家思想可以守成,不可以吞并,当时,谁信奉儒家那一套,谁就是愚夫,非失败不可。可以说,也正因为秦国的君主没有拘泥于儒家忠君思想和狭隘的国家观,最终,国家的发展才按照既定的霸业目标奋进。

  嬴政则很好的继承了前六代君王的伟业,但能拿下六国离不开几代君王的共同努力,只有代代都出明君的前提下,最终,才能获得天下大统。

  然而,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