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代首”到底是虚伪还是真心呢

日期:2023-11-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三国演义》在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哭也哭出了很多典故,哭出了很高的水平。读者普遍认为其中哭出来最高水平的是刘备,因而流传更广的哭要数“刘备哭天下”了。然而,用收买人心挽救危局的高人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曹操要比刘备高明得多,他不仅会哭,而且还会“割发代首”。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呢?割发代首起到了一种的什么样的政治作用呢?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昌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曹操因为调戏降将张绣之嫂,被贾调设计大败,此战使曹操丧失了长子、爱侄和大将典韦。战后祭奠,曹操大哭说出一段精彩的话,“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人皆感叹。因为自己胡来打了败仗,本来应该检讨,可是曹操不做自我批评,却用这一哭一讲收买了众将的心,别人也就不去追究这次战败的原因了。乱世奸雄的形象被活灵活现地勾勒在众人面前。

  曹操确实会收买人心,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但至少在创业最艰难的时期,都为他赢得了人心,使多少像典韦这样的豪杰,在三国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特殊时期,死心塌地地为其卖命。除此之外,曹操类似这样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割发代首。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中记载有关于曹操的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在出征张绣途中,为了安抚民心,向村民宣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但没想到,因为受惊,曹操自己坐骑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于是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罚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于是用剑割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割发权代首。”然后把头发让人传视三军:“承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曹操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曹操这么做完全是利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来收买人心。既然只是收买人心,那为什么还“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呢?

  《孝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在儒家思想中,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礼物,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而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在古代是十分讲究的,人们对于割发、剃发十分恐惧,避之唯恐不及。古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不理发的,男女的头发都是一样长,只有那些发配的犯人与出家的和尚才将头发剃去。作为孝子,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能使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有所损伤临死时将整个身体完整地还给祖先。曾子临死时之所以要求弟子“启予足,启予手”,看看自己的手脚有没有受到损伤,就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儒家真正的孝子。

  曹操这么做,等于是在宣判自己是个不孝之子,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在汉代,做一个孝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曹操通过割发来向土兵宣告自己犯了罪而治罪的方式则是自我贬损式的割发。汉代不孝罪与杀人罪几乎是并列的,所以曹操的这一举动,令士兵十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