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庶吉士和翰林的区别是什么 朝考和散馆是一个考试吗

日期:2023-11-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真正成型于唐朝,至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期。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考取秀才成为生员则并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其中,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即“省“”)举行的地方考试。考试的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各布政使司驻地(即省会)。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因乡试的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比如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唐伯虎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又称礼闱。会试举行的时间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考期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的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三国演义》开篇词即为状元杨慎所写

  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终明一朝,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是科举的最高级别吗?其实并不是,还有“朝考”和“散馆”。

  科举制流程

  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而其余的进士要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朝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者,被选拔的进士则称为“庶吉士”。

  庶吉士张居正

  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三年学习后再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被称为“散馆”。其中,考试合格的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考试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因此,在明朝,进士和状元并不是士阶层的最高层次,士的最高层次是翰林。

  进士通过朝考被选拔为庶吉士,庶吉士通过散馆再考取翰林,成为翰林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进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即入阁的储备人才。

  翰林本身不是官,但翰林院是大明人才的储备地,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入阁者一百七十余人,十之八九出自翰林院。

  翰——锦鸡

  另外,翰林之“翰”,本意是锦鸡,锦鸡的羽毛为翰,用羽毛制成的笔称翰,后来用毛笔写的文章也称翰,翰林就是文章词赋多如林之意。再后来,翰林就成了文章和文人之盛的代称,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储才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