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宠妃郑贵妃一生为儿子谋划,他却成为了最惨的王爷

日期:2023-11-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郑贵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在后宫之中,妃子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就已经是万分幸运的事情了。如果能生下一儿半女,在后半生也算有了依靠。对于儿子,既是宠妃们生存的资本,也是她们无怨无悔付出的对象。就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妃嫔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是用尽了一生去爱。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就是如此,她进宫之后,迅速夺取了年轻皇帝的专宠,只在短短数年之内,就从普通的嫔,升为了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郑贵妃仗着万历的宠爱,在宫中只手遮天,遍布耳目,成为实际上的六宫之主。王皇后仅仅就是虚有其表徒有其名,根本不敢与郑贵妃相争。

  人都是不知足的,郑贵妃已经有了如此的地位,自然想当皇后。但是,她更希望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够当上太子,成为储君。这不单单是母以子贵的想法,更多的还是对于儿子的爱。

  这个愿望,也得到了万历的支持。爱屋及乌人之常情,即便是帝王也有七情六欲,明神宗也希望自己最爱的女人所生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大业。只不过,朱常洵并不是长子,更不是嫡子,太子应该由年纪更长的朱常洛担任。

  明朝的官员,并不将这当作皇家的私事,他们认为,如果不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天下将会乱套,许多藩王将会虎视眈眈。因此极力维护嫡长制,旗帜鲜明地支持朱常洛。但是,万历在郑贵妃的推波助澜下,硬着头皮要立朱常洵为太子。这就拉开了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序幕。

  国本之争,表面上来看是太子之争,实际上是在制度和感情之间的选择。郑贵妃无疑是最为积极的,她使用浑身解数,就是要明神宗破坏规矩,甚至还得到了皇帝的手谕,要立他的儿子为太子。然而,朝臣却发挥了令人惊讶的战斗力,四位首辅因此事黯然下野,先后有三百名高官卷入其中,一百多名官员被廷杖、免官、流放。

  但最终万历和郑贵妃还是输了,皇帝不得不按照臣子的意见,立朱常洛为太子。为了安抚郑贵妃,他又将朱常洵封为福王,并将封国定在富庶的洛阳。而且,他还违反明朝祖制,让朱常洵留在京师,长期不让其就藩。

  明朝规定,藩王成年之后,必须就藩。万历显然是受不了郑贵妃的枕边风,强留朱常洵。但是,这样一来,谣言四起,很多人认为太子地位不稳,万历随时准备换人。太子也胆战心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还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出面,指责郑贵妃的私心,这才让福王于万历四十二年迁往洛阳。临走之时,郑贵妃泪眼婆娑,心中有一千个一万个不舍,两鬓斑白的万历也泪流满面

  福王就藩之后,过着相当富足的生活。明神宗在世时,就不断地赐给他田地、钱财,让他的生活品质比一般藩王好得多。史书上记载,娇生惯养的福王离开父母后,终日闭门饮酒,所爱之事只有妇女和歌舞。然而,他却不知道,一场巨大的灾难已经到来。

  那是在崇祯十三年,明神宗驾崩后,明朝皇帝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换了三个,天下局势更是大变。李自成的部队逼近洛阳,守城将领纷纷传言,福王家产百万,却让我们白白送命。

  最开始,福王仍然不以为意,他认为抵抗农民军是皇帝自己的事情,王爷就是享乐的。直到兵临城下时,他才慌了神,散尽千金募集勇士。可此时已经无力回天,明朝总兵官王绍禹开城投降,福王朱常洵也被起义军生擒。

  关于福王朱常洵的死,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在老百姓中流传得最多的,还是明末清初彭孙贻所著《流寇志》中所记载的:

  王见自成,色怖乞生,内官崔昇年十三,劝王宁死勿屈,抱王不去,并见言于西关周公庙。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以食之,号福禄酒。尸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许之。敛王于西关,遂自尽于侧。

  也就是说,福王被李自成砍下一大块肉,并以鹿肉夹杂,成为福禄酒。剩下的尸首,就地安葬。当然还有说法是福王整个都成为了起义军的盘中餐,如果是那样,就太惨了。郑贵妃对自己儿子付出了一生来爱,他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