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曾经有位伟人这样说过:看待历史,就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不但会令人很失望,可能还会恨得牙痒痒。但历史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看待历史以及历史大事件。例如:孔子、秦始皇、刘邦、朱元璋、慈禧……有人骂,就有人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和态度,这才真是历史的兴趣。但如今仅仅因为不同的历史观而相互在网上拿出自己的母亲粗口谩骂,那只能是他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问题。今天给大家讲述的这个人,一定备受争议,有人猜得出他是谁吗?
唐朝的转折点在哪里?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杨玉环和李隆基的不伦之恋,也有人说是晚年的李隆基老眼昏花、昏聩无能,更有人说是藩镇势力的崛起……其实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个的颠覆不是一朝一日的过程,都是慢慢累积起来的。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折点,大唐之后再无大唐。而改变这个折点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安禄山,一个叫张巡。
安禄山的名字大家似乎都不陌生,他与杨贵妃和李隆基的关系我们今天已经说不清楚了。至于野史杜撰,简直不堪入目,在此就不误人子弟了。而张巡这个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说他是大唐的一道防火墙,是扭转安史之乱的第一人,绝对不为过。张巡的事迹发生在北方,具体到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而真正崇拜他的人多在南方,如江淮、tai wang、新加玻等地,全部在中国的东南部,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故事的标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我昨天的发的作品,或搜索一下“张巡守睢阳”的事迹。这位在当时名不见传的地方小文官,还是副手。在战争来临之际,居然和明朝的铁铉、于谦一样,能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大唐的命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此,我们就做一个简短的解说。当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东都洛阳,并称帝为王。我们都知道,一个帝国的衰败首先是发生在他们自己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将领都纷纷投降给安禄山。就连李隆基也躲进了四川,难道他就真的没有责任吗?
张巡作为河南商丘一带的县官助手,在上司都已经投降了
的情况下,自己挺身而出,像曽国藩一样自己组建了一支一千多人的军队,来抵抗一万多人的围军。在激战四十多天后,他来到了商丘古城,就是如今的睢阳。在这里他和郭靖郭大侠一样,临危受命,孤城独守。所不同的是,郭靖有十八路天下的英雄好汉相助,张巡即使派兵去跑到节度使哪里去求,人家也根本就不发兵。原因很简单,根本守不住,干嘛还要受?就这样张巡用三千残军败将,抵抗敌人的四万多大军。而且,没有支援,没有后勤补给。缺啥全靠自己去慈宁宫敌人哪里偷,哪里抢,就这样,他坚持了十个月。也就是这十个月,张巡阻止了安禄山大军奔向江淮一带。那里即是大唐的经济命脉,又是重要的兵员地。加上有这十个月的缓冲,即挫败了敌军的士气,又为大唐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三千人对抗四五万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说起来,很残酷。看过《硫磺岛战役》的恐怕都不会忘记,张巡做得比他们强太多了。
在经历过400多场战役之后,张巡最终才城破就义。为了守城,他比墨子还墨子,比诸葛亮还诸葛亮。无论部下亲人,谁敢言降者格杀勿论。每次开战,他都身先士卒。你可知道,他以前是进士出身,绝对没拿刀砍过人。但这哥们却是一个战争天才,又是一个战神。难怪他死后,被道教,佛教都尊为神灵,他的战争史太富传奇了。在那种环境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能领住人,不是仅仅靠杀人就能解决的,那绝对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信仰的支撑。
在弹尽粮绝之后,张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就是这个决定,历史对他的争议很大,那就是吃人。为了守城,为了军心,他先从自己老婆下手,随后是部下的亲人,而后就是全城的老百姓。据史料记载,被围前城内约有三四万人,等十个月城破时,还有四百多人。由于本人高中时就在这座城里上学,对这个数据深表怀疑。首先,睢阳古城很小,仅仅两平方公里左右,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除非现在的城不是唐朝时那个城。二,十个月,多少人逃亡,战死,疾病等非正常死亡?三,历史是后人写的,而且是后朝写的。但在古代那种环境下,吃人也不奇怪,真正熟悉历史的人都懂这些,没什么大惊小怪。
张巡之所以受争议,就是因而他对大唐,对整个南方人功劳太大了。但反对他的人会说:他这样做是不是太过残忍了?这些老百姓不是人吗?他有什么权力杀吃他们?即是安禄山赢了,老百姓不也是老百姓吗?跟着大唐或大燕,有啥本质区别吗?你张巡这样做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
支持者说:即使张巡不杀他们,谁又能保证燕军破城之后不屠城呢?就算他们不屠城,丢了睢阳就失去了江南的屏障。那样安禄山的军队就会直奔江淮地区,战争规模就会更大,会死更多人,难道他们死的不值得吗?这是战争,不是道德模范……对于这两者的观点,不知道读者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