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诸葛亮对魏延是什么态度?真实历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样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魏延是三国中后期重要的蜀汉将领,深受刘备、诸葛亮的器重。并在刘备入川之战、汉中之战、阳溪之战屡次立下旷世奇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猛将,却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之后,惨遭诛杀,并成为蜀汉唯一被夷灭三族的人物。
或许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魏延心存反心,因而才会被诸葛亮设计,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然而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情况却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在刘备故去之后,诸葛亮或许是最懂得也最重视魏延的人了。
据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躬耕陇亩之时,十分喜欢诵读《梁父吟》。而正是这首《梁父吟》,蕴藏了诸葛亮对魏延的真实态度。关于《梁父吟》的作者是不是诸葛亮,目前争辩不休,难以定论。只是喜爱吟唱《梁父吟》的诸葛亮,至少在价值观层面是认同这首诗词的。那么,《梁父吟》讲述的究竟是一件怎样的故事呢。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诗词讲述的,是发生于春秋末年齐国的故事,即赫赫有名的“二桃杀三士”。据说在当时的齐国,齐景公帐下有三员猛将,分别叫做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却也因此恃功而骄,齐国上大夫晏婴为避免日后形成祸患而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于是齐景公和晏婴设了一个局,将三位猛将请来,赏赐他们两颗桃子,并明言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功绩分配。公孙接与田开疆先后报出自己的功绩,并分别拿了一个桃子,这使得认为自己功劳更大的古冶子十分不满。春秋士人颇为重视自己的声誉和气节,二人听闻古冶子的功绩之后,自觉羞愧,于是拔剑自尽。如此以来,古冶子羞愧不已,觉得自己羞辱别人而吹捧自己导致二人身亡,于是也拔剑自刎了。
不过不同于最早记载此事的《晏子春秋》,乐府诗《梁父吟》显然秉承赞赏三位猛士的态度,并讽刺晏婴之语是进谏谗言。在猛士无过的情况下,设局陷害是佞臣所为,这便是诸葛亮对此事的态度。如若我们将魏延对应成三猛士的角色,就会明白说诸葛亮怀疑魏延生有反骨是多么的无稽。三位齐国猛士均是重视气节之人,但很显然不通朝堂礼数,政治智商极低。那么魏延也是这样的人吗?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大约是在刘备入川之前成为其部曲的。所谓部曲就是刘备的私军将领,并无公职。根据后来杨仪对魏延“庸奴”的称呼,恐怕早年间的魏延地位并不高,甚至可能是作为刘备奴仆而追随左右的。然而或许正是因为刘备在这乱世之中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在入川作战时,魏延十分勇猛。战罢,刘备秉承选贤举能的作风,将魏延从一个部曲将领直接提拔成为牙门将军。
在随后的汉中之战种,魏延再度立功,因而刘备又一次给予提拔,将其安置成为汉中太守。霎时间“一军皆惊”,可见魏延当时的晋升速度之迅猛,超乎了周围人的想象。面对恩主刘备的器重和栽培,魏延吼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状语“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是的,他誓言要为汉中王刘备抵挡整个曹操军队的来袭。此后8年,汉中屡次遭遇曹操侵袭,魏延做到了他的承诺。
刘备去世之后,曹丕与孙权的矛盾激化,而蜀汉方面的权力则主要由诸葛亮把持。诸葛亮延续了刘备对魏延的态度,继续精心呵护着。凭借对时局的精准判断(曹魏与孙权针锋相对)和对魏延的信心(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于公元225年闪击南蛮,仅用数月时间就摆平了刘璋时期始终难以驯服的南蛮,蜀汉势力终于在关羽荆州败亡之后迎来了首次增长。
在平定南蛮的次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北方曹魏集团再度面临政权更迭危机,这让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希望。于是诸葛丞相于公元227年上书《出师表》下定决心发起北伐,并随即进驻汉中。到了汉中之后,魏延立刻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被委以督前部,同时担任丞相司马和凉州刺史之职。凉州当时虽处于曹睿的统治之下,但却也等于诸葛亮提前将北伐预想成果奖励给了魏延。
正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和魏延围绕子午谷之计发生了意见分歧。魏延认为应当出人意料、不顾一切的千里奔袭长安,直接抄了前线魏军的后路,无需在意作战人数、粮草补给和后续战略计划等。这在诸葛亮看来,是一个极其不稳妥的提议。在子午谷之计中,魏延并未将敌方可能的动向作为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同时亦没能给出攻克长安之后的后续计划。计策未被采纳,魏延极其不满,竟然逢人就埋怨诸葛亮胆怯,其情商之低让人骇然。
魏延作为下级冒犯当时位高权重的蜀汉丞相,足以见得他的性格缺陷。然而诸葛亮却并未有何不满,对他依旧十分重用。或许在诸葛亮的眼中,魏延正是《梁父吟》中的那三位争桃的猛士,骁勇却不善谋略,恶语相向却无伤大局。
没过几年,魏军在曹真、张颌、司马懿等人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大举入侵蜀汉,并意图攻占汉中。于此同时郭淮、费曜(《三国演义》中称费耀)率领雍凉军马出发,也在逼近蜀魏边境。只是曹真等几路大军,因连番大雨导致栈道受阻,不得不退军。这时,诸葛亮坐镇汉中,严防魏军主力可能的动向,并派遣魏延和吴懿分兵进入雍州南安地界,前去摸清雍凉魏军的动向。
当魏延、吴懿这一支蜀军探嗅无果准备返回的路途中,却遭遇了曹魏军队并被围追堵截。魏军领兵之人是郭淮,是一位相当厉害的名将。然而正是在这场战斗中,魏延的军事才能全面喷发。面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魏延当机立断的分出一部分军队交给吴懿,让其直抵南安,准备包抄郭淮的后方大本营。如此以来,郭淮大惊,进退维谷、军心涣散。正当此,魏延率部猛攻郭淮,并大破魏军。
正当魏延取得胜利之时,吴懿在南安被费曜缠住。吴懿因兵力较少,只得转攻为防御。魏延显然十分清楚吴懿的危局,因而在大破郭淮之后,急行骑兵赶往南安,并从费曜后方袭来。至此,阳溪之战以魏延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战也因此成为他巅峰之作。如此凌厉迅猛的用兵风格,灵活机动的作战水平,使得诸葛亮大为满意,并再次提拔了魏延为前军师、正西大将军,并封为南郑县侯爵。
然而就如同因争桃而亡的三位齐国猛士一样,魏延在战场之外的智商同样简单的令人发指。当时因魏延作战屡立战功,并获得了诸葛亮的庇护,魏延因此恃功傲物,得罪了不少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让,然而就有这么一位却不肯相让。杨仪同样是在诸葛亮羽翼庇护之下成长起来的蜀汉能臣,主管后勤的他办事效率极高,也正因如此得以确保蜀军前线大局稳定。
然而魏延与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二人相互憎恶,每次坐在一起就会相互争吵,最后魏延都会举刀恐吓杨仪,将他吓哭。 诸葛亮非常清楚二人的才干,因而知晓他们无法相处之后,也是万般无奈,只能让费祎居中斡旋。只是当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之后,局势终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前面提及魏延屡被提拔,地位不断攀升,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阳溪之战两年之后,曾与蜀汉名士刘琰发生过一次争吵。刘琰即为名士,又擅长交谈,魏延不是对手,吵架输了之后竟然跑到诸葛亮那里告状。于是诸葛亮出面责备刘琰,并让让他离开前线返回成都去了,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迁就和宠爱之情。
当自己病重之时,为了安排好后事,诸葛亮将蜀汉退军的事宜交由杨仪执掌以防止莽撞的魏延会冒险攻魏,又让魏延率军断后以确保其不会被杨仪暗害。同时诸葛亮明确告知了杨仪,如若魏延贸然攻魏而不愿意断后,则可以率领蜀汉主力独自撤回,无需约束魏延。如此安排,如若顺利执行,则魏延、杨仪皆可保全。只是诸葛亮还是低估了魏延的莽撞,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或许在魏延看来,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生平都在主持北伐事宜。自己的毕生荣誉皆因两位恩主所赐,岂能在军势一片大好之际就轻易撤离呢。于是魏延居然拒带兵南归,抢先烧毁了阁道,企图以此逼迫蜀汉主力继续北伐。
蜀汉军中的变动,引起了司马懿的注意,于是司马懿率魏军尾随撕咬而来。所幸此时,另外一位由诸葛亮提拔,并被安排负责断后的将领姜维发挥了作用。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使得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诈死设局,仓皇远逃,遭人嗤笑为“死诸葛走生仲达”。
眼见蜀汉主力未能与魏军形成对峙,魏延上奏刘禅,诬告杨仪反叛,想要以此夺得军权继续北伐。与此同时,杨仪也在上奏弹劾魏延,最终朝廷重臣纷纷选择“保仪疑延”。只是杨仪在刘禅的心中也留下了一道阴影。
由于撤退的命令是诸葛亮下发的,因而本就人少的魏延部众都不愿意追随魏延与杨仪的蜀汉军队主力对抗。最终魏延与其亲属数人选择逃亡到汉中去了,随后被马岱追上诛杀。而当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之时,恶狠狠的冲着这个数次与自己争吵,并吓哭自己的朝敌说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夷灭魏延三族。魏延由此成为整个蜀汉政权时期,唯一被夷灭三族的人。
当杨仪安全率领军队返回蜀中之后,对秉领朝政报以很高的期望,毕竟自己本就是后勤方面的重臣,这次又立了一大功劳。然而现实却是,在庇护自己的诸葛亮以及与其争斗不休的魏延相继故去之后,杨仪被雪藏了。于是他也和魏延一样,整日里四处埋怨,吓得大家都渐渐远离了他。
到了最后只剩下费祎还会前去探望他,于是杨仪就将自己心中的苦闷诉说给他听,并直言如若当初诸葛丞相去世之时,自己率军投靠魏国,何至于如今这般落魄,并深感悔不当初。费祎听闻之后,立即汇报给了刘禅,于是杨仪被贬黜成为庶民,并被流放外地。杨仪深感不忿,上书刘禅且言辞激烈。最终刘禅下令抓捕杨仪,而杨仪听闻之后,从容自杀。
就这样,诸葛亮去世的当年,魏延惨遭灭族。次年,杨仪被贬,自杀身亡。咏唱着《梁父吟》的蜀汉丞相虽在生前极力庇护着自己心目中的猛士茁壮成长,然而最终未能改变政治游戏的规则,没能阻止悲剧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