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大一统朝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就算是偏安一隅的宋朝,都城也不在四季如春的纬度上。那么联想到当今北方的朋友每到冬天,不是在暖气中苟且,就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么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显然都不需要忍受这种普通人才会经历的瑟瑟发抖的悲伤。
那么古代的皇帝到底是怎么取暖的呢?以史为鉴就以故宫里的取暖设施为例跟大家聊聊这个故事!
一、地暖和暖阁
很多古装剧里能看到宫里放着火盆一类的东西,皇家不怕一氧化碳中毒么。实际上,炭火盆取暖并不是皇帝最优的取暖方式,在宫殿建造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取暖问题,也不会让九五之尊们受寒。
皇宫里都是有专门为帝王设计的暖阁的。比如故宫里,很多宫殿里都有暖阁。如果你去参观故宫,是看不到什么暖气片或者供暖设备的,这些设备都藏在墙里或者地下。
首先,暖阁的墙就有讲究,是夹层的空心墙,空气隔热,用夹层墙可以更好地保温。暖阁的核心设备是地砖下面的“火道”,这个火道会一直通到走廊底下一个3尺多深的炉子处,冬天的时候,屋外烧火,暖阁里温暖如春,想来也是十分幸福,也实现了无烟供暖的要求,可谓是安全又健康。
清朝皇帝们对这个暖阁设计显然是很满意的,超级爱写诗的乾隆就专门写过有关暖阁的诗句:“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冬夜偶成》);
后来道光皇帝也用“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的诗句给冬日里唯一温暖的暖阁以极高的评价,也写出了暖阁里地暖的工作原理。
有人可能会想,这么操作屋里是没有烟,屋外呢?如果各个宫殿都天天烧火,北京看紫禁城岂不是都笼罩在雾霾里成秘境了?不过,皇帝肯定比我们会享受,用的东西都是最好最高级的,炭火也不例外,用的都是皇家特供无烟木炭,真是享受。
这些木炭也不是无限使用的,根据地位,清朝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5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按照这样的份例进行分配。由此可见,为了冬天不被冻傻,都要努力提升地位,获得皇帝的青眼。
二、暖炉和手炉
我们现在在屋里刷剧,还可以抱一个热水袋或者暖宝宝,古代自然也是有这种设计的,就是暖炉。
皇家的手炉不仅暖和,设计也非常精妙,手炉一般是两层,外壳精美,内胆用于烧炭,架在外壳上。外壳的纹饰繁复美丽,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形状很丰富,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
手炉在唐代就有了,主要是达官贵族的用具,到了北宋,就逐渐平民化,普通人家也用得到了,不过不会十分精美。晚明的制炉顶级名家张鸣岐,他的作品人称“张炉”,可以说是手炉艺术的巅峰。古代人衣着一般都是宽袖,手炉放在袖子里或者揣在怀中,十分便携又温暖,所以有“袖炉”、“捧炉”的雅称。
到了清代后期,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宫里甚至能够用上电暖炉,虽然清朝闭关锁国,皇室还是能够享受到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宣统时皇帝的寝宫就有花了大价钱买来的电暖炉,不过实际效果和我们现在的电暖炉肯定没有可比性。
三、终极方法:人形取暖
这个方法大家看名字估计就能猜到,不算是一个很风雅的取暖方式。人体当然是一个移动的恒温体,在皇帝至高无上的古代,他们冷的时候直接将手伸进身边宫女的衣服里取暖也没有人能够反对。这种做法据说从唐玄宗开始就有了,操作令人窒息。
《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
充分描述了人体暖手宝的存在。陆游还写过诗句“寄语长安众年少,妓围不似猎围豪”,这个“妓围”,指的就是女人围在皇帝身边做人形取暖挡风墙的功能;陆游以此讽刺皇帝昏庸无度。
总的来讲,寒冬冷死的只有百姓,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在皇家,生活水平自然不会太低,从住所到身边的器物甚至人,都为不让皇帝感到寒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帝王,不用担心冬天寒冷,还是安心办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