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一次败仗,竟诞生了一个国家

日期:2023-11-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武则天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朝时期,白山黑水之间除了高句丽以外,还生存着一大批靺鞨[mòhé]人。他们就是后来宋代的女真、明清时期的满洲,之前在商周时期叫肃慎,是中国东北古代土生土长的民族。

  武周时期,靺鞨人利用武则天一次战争失败,创立了本民族的第一个政权——渤海国,与复辟的唐王朝几乎同生共死,最后灭亡在崛起的契丹辽国手中。

  (靺鞨人)

  【渤海国的建立,与武则天的一次战争失败有直接关系】

  靺鞨是李世民初期就内附唐王朝的羁縻势力,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现在的东三省以及外东北。

  唐高宗李治时期,唐王朝消灭了高句丽,作为惩罚,把与高句丽关系不错的一部分靺鞨人向西迁徙到了营州(现辽宁朝阳)。这里是山地丘陵地带,与辽西走廊相距不远,一直是唐王朝东北方向的边陲重镇,后来盛唐时期的平卢军节度使就驻军在营州。

  武则天称帝之后,由于当时的营州都督没有处理好与契丹的关系,契丹反叛,波及到了周边几个州郡,武则天几次派兵讨伐都失败,后来借助后突厥人的力量才得以消灭叛乱,史称营州之乱。

  营州之乱不但让后突厥得以发展壮大,也使契丹脱离唐王朝投靠了后突厥,还放出了靺鞨这一头被关了近三十年的猛虎,使它得以重新傲啸于白山黑水之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营州这个地方可以称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培训基地,包括契丹、渤海国,以及安禄山的燕政权都与此地有很深的关系,更不用说之前的鲜卑慕容氏了。

  契丹反叛的时候,靺鞨人也加入了契丹的队伍共同反周,后来反叛即将失败,靺鞨人首领认为再呆下去没有好果子吃了,就举族东逃渡过辽河,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是渤海国后来灭亡的原因之一,逃离营州某种程度是对共同反叛的契丹的背叛,二百多年后辽国在征服渤海国的时候还拿这个事情说事儿,说渤海国是“世仇”。

  当时武则天一方面对靺鞨人首领封官许愿赦免他们反叛的罪行,另一方面派遣契丹降将李楷固追杀,靺鞨人伤亡惨重,原来的首领战死或病死,却使大祚荣这位渤海国的创立者有了一个出头的机会

  大祚荣率领族人退到了辽东,李楷固紧追不舍,双方在天门岭爆发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大仗,靺鞨人和投靠大祚荣的高句丽人有着地利优势,武周军几乎被全歼,李楷固仅以身免

  由于史料缺乏,天门岭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定论,但在辽河流域应该确定无疑。天门岭地势险要,后来安禄山为节度使时,曾在天门岭讨伐契丹战败,损失了十万大军。当然,这里应该有些水分,安禄山不太可能派出十万大军深入荒山老林,加上配属的其他部族队伍应该也达不到这个数量。(也有说法两个天门岭,一个在辽河东,一个在辽河西)

  之后2年,没等武则天再次出兵,后突厥却与武则天闹翻了,大举入侵河北,加上投靠后突厥的契丹和奚,整个东北变了颜色,武则天更是无法派兵征讨大祚荣。而大祚荣认为时机难得,就在东牟山(现吉林敦化)建立“震”国,这就是渤海国的前身,“震”国名字据说是来自武则天封大祚荣父亲的震国公爵位。

  周边各强大势力都腾不出手来压制大祚荣,“震”国有了大发展的机会,除了本族的靺鞨人,还吸纳了不少高句丽遗民,兵力数万,各族人口十余万户,领土方圆五千里。

  出于对武周和唐王朝的恐惧或者抵触心理,开国之初的大祚荣就与周边后突厥、倭国、新罗建立了深入的联系,前二者是当时对中原政权怀有一定敌意甚至是敌对的势力。

  但表面上,在唐王朝复辟后,大祚荣还是接受了唐王朝统治,唐中宗时期大祚荣同意内附唐王朝,并把儿子派到长安当质子;几年后李隆基时期大祚荣正式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任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其领土属于大唐忽汗州都督府管辖,这时开始,渤海国的名字才算是出现。

  李隆基初期唐王朝周边接壤的大国包括吐蕃、后突厥等国,西部的吐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对抗,北方的后突厥是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而后突厥与唐王朝争夺的重点就是契丹、奚族的控制权,双方都没有完全达到目标,契丹和奚时而投唐时而投突厥。

  唐王朝期间,一直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契丹、奚族问题,使契丹成为下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很大程度起源于李治、武则天时期对后突厥的控制不力。

  这种情况下,唐王朝和后突厥在东北能够投入的力量都受到了限制,于是,最北方原本依附后突厥的黑水靺鞨投靠了唐王朝,唐王朝的藩属国新罗逐渐把唐王朝的影响力排挤出了朝鲜半岛。

  (盛唐时期周边形势)

  夹在中间的渤海国很是逍遥,如果能够在后突厥和唐王朝之间保持中立的话,就可以得到两方面的争取,也就有了更多的好处,这也是渤海国大祚荣和之后的大武艺能够在白山黑水之间纵横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交方面渤海国很是灵活,先内附了后突厥,又内附了新罗,之后又接受了李隆基的册封,这个关系有些乱,至少在唐王朝方面,新罗是唐王朝的藩属,渤海又是新罗的藩属,渤海又是儿子又是孙子,但至少这三个政权在解决重要问题之前,还不会对渤海国下手,这就给了渤海国足够的发展时间。

  【渤海国与唐王朝关系恶化,大门艺奔唐事件】

  大祚荣去世后,他的儿子大武艺继位,这也是个人中豪杰,采取“斥大土宇”政策对外开疆拓土,这段时间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大门艺奔唐事件”,唐王朝与渤海国的关系一下跌到谷底。

  事情的起源是刚才提到的黑水靺鞨,同为靺鞨一族的黑水靺鞨派人来到了长安请求内附,李隆基成立隶属安东都护府的黑水都督府,把大唐版图扩展到了外东北黑龙江下游地区,在渤海国的势力范围北方。

  这次黑水靺鞨的投靠,让李隆基一下在东北地区有了很大的突破,当然要保持胜利果实。而这样就影响了渤海国的利益,一方面黑水靺鞨也是靺鞨一族,渤海国成立之后双方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臣属关系;另一方面渤海国后方出现一个亲唐势力,对渤海国的战略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于是,大武艺说“必是与唐家通谋,腹背攻我也”,开始出兵黑水靺鞨。

  这明显是一种过激反应,当时黑水靺鞨舍弃后突厥投奔唐王朝,是夹在大国中间的小势力一种无奈选择,也是李隆基时期唐王朝对后突厥逐渐占优的结果,与渤海国无关。

  换个角度来考虑,渤海国立国之日起就想远离大唐,对辽东之地也几乎没有领土野心,更多的是想向东、向北发展,毕竟辽东离中原距离近,一旦大唐举国来攻渤海国就是第二个高句丽。而北方黑水靺鞨是大唐势力不及之地,在这里做些什么大唐是管不到的,黑水靺鞨早就被渤海国视为囊中之物,为此宁可与大唐碰一下。

  当时的唐王朝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并不明显,包括在与后突厥争夺契丹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大规模战争,同时安东都护府的治所从辽东迁移到了平州(河北卢龙),减少了对渤海国的直接军事压力,意图是让渤海国攻打契丹,但某种程度上却给了大武艺一种唐王朝准备放弃辽东的信号。

  于是,大武艺在唐王朝和后突厥之间选择了后突厥。

  大武艺准备派的主帅是他的弟弟大门艺,大门艺曾在长安当过质子,生活了六年之久,对唐朝的情况很是熟悉。大门艺反对出兵黑水靺鞨,认为这是一种对唐王朝的背叛,唐王朝实力强大,一旦背叛有亡国的危险。

  大武艺不从,强令大门艺出征,大门艺劝说不了哥哥,又有被哥哥砍头的危险,就独自跑到了长安投奔了李隆基,李隆基授予大门艺一个不低的官职。大武艺派遣使者来长安,说大门艺有罪,请求李隆基杀了大门艺。李隆基肯定是不能答应大武艺这个要求的,就把大门艺先派到西域、再派到了岭南,以敷衍大武艺。

  按理说这个面子已经给的不小了,虽然没能杀了大门艺,但以流放的名义让大门艺离开长安,也算给大武艺一个交代,这对藩属国君主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让步了。

  这段时间大武艺制服了黑水靺鞨,渤海国后方稳固就可以在前方尝试一下。黑水靺鞨虽然表面上还是唐王朝的黑水都督府,但已经开始与大武艺共同行动了。

  【大武艺从敌对到服从,出现了一个180度的转变】

  大武艺两路齐攻出兵攻唐,一路攻打幽州,被唐将乌承玼占据地利修筑工事挡住,“承玼窒要路,堑以大石,亘四百里,虏不得入”(《新唐书》);另一路渤海军渡海攻击登州(现山东蓬莱),突袭得手,唐朝的登州刺史在官舍当中被杀死。

  同时,大武艺派人渡海赴倭联系,让倭人从海上袭击新罗,被新罗击退;后来大武艺还派人去洛阳刺杀大门艺,结果失败。

  大武艺这是一种尝试,也是渤海国立国初期选择战略方向的一次尝试,看看能不能从唐王朝身上咬下一块肉。

  大武艺的这些举动就是彻底与唐王朝撕破脸了,李隆基一方面派人去讨伐,又召回了大门艺,在幽州整顿军队准备讨伐渤海国;另外还派人出使新罗,让新罗协助出兵。这种几路夹攻对渤海国这种小国是灭顶之灾,可惜当时正逢隆冬天降大雪,新罗士兵冻死不少,此次出征无功而返

  这就体现出安东都护府内迁的弊端了,本来安东都护府驻军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存在的,一旦在辽东没有驻军,就恢复了李世民征高句丽之前的局面,要从中原千里跋涉才能到辽东,一年只能打几个月的仗。

  这也是李隆基在战略决策方面的缺陷,在西域也是让出了碎叶城给突骑施,当时有效,长远看问题多多。

  大武艺的这种尝试在几年之后停止了,原因却不是因为遭到了唐王朝李隆基的迎头痛击,而是后突厥的可汗在内部争斗当中被权臣毒死了,而他毒发之前竟然弄死了这个权臣。

  这样的结果就是后突厥实力大减,本来之前与唐王朝的多年争霸就已经开始衰弱,这次更是濒临死亡。

  大武艺体现出一个领导人的政治敏锐性,他知道失去了后突厥的支持,渤海国是没有与大唐对抗资格的。于是立刻停止了与唐王朝的敌对状态,开始交好唐王朝,并扣留了后突厥的使者押送到唐朝。

  这些行为取得了李隆基的谅解,渤海国重新成为唐王朝藩属国。

  【余下二百年】

  开元后期,唐王朝在李隆基领导下进入鼎盛时期,渤海国大武艺这个仅比李隆基晚几年掌权的一代枭雄死去,从寿命上远远不如李隆基。但从大武艺开始的相对独立立国政策一直贯穿渤海国历史,对中原唐王朝表示臣服,但内部以帝王自居。

  与之类似的是渤海国不占辽东的国策。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无力顾及辽东,渤海国并没有打大唐的主意,为此得到唐代宗的奖赏,允许渤海立国,在唐王朝藩属国当中地位很高。后来到了渤海国中期,唐王朝唐文宗前后,渤海国达到鼎盛时期,被称为海东盛国,这时辽东地区才被渤海国控制。

  (此处有争议,史料不一致,但至少晚唐时期唐王朝已经失去了对辽东的统治)

  大武艺与唐王朝和新罗同时开战,还把新罗也吓坏了,仿佛又处在当年高句丽居高临下要灭亡新罗时一样。虽然唐王朝受到渤海国的牵制再无法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但新罗也与渤海国一样,失去了再向辽东地区发展的念头,而且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到近代,臣服于中原政权是半岛政权最正确的选择。

  唐王朝灭亡后的19年,契丹消灭了渤海国,其人民或者融入其他女真部族,或者融入蒙古族或汉族,还有一部分融入朝鲜半岛高丽,这个存在了229年的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就此消亡。

  高句丽已经被某些人认错了祖宗,由于渤海国初期有一些高句丽人,这些人又开始打渤海国的主意,把渤海国说成是高句丽的一个分支,这样渤海国也是他们的祖宗,按这个逻辑,金国和后金满清也能和高句丽扯上关系。

  不如索性认那位走出非洲的原始人露西当祖宗,这样整个地球都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