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广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有志不在年高”,卫青虽然有外戚的裙带关系,但其抵御匈奴的军功是实打实摆在那的,不能因为是关系户就抹杀他的战绩;反观飞将军李广,一生都贡献给了抗击匈奴的大业,打出了英勇抗战的民族气节,可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要怪只能怪李广是位战将,却实在不是一位福将,屡次与战功擦肩而过,最终封侯无望。
李广与卫青两人,第一次同框出征是在公元前129年,此时距离李广初涉战场已经过去了37年,换句话讲李广已经是声名在外、纵横疆场的老将(李广生年不详,按照公元前166年因战功封中郎,假设他当时只有15岁,那么此次出征时李广也有50多岁了);
而卫青刚刚20出头,且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之前的十年他都陪在汉武帝身边听闻朝政,参决政事,换言之之前十年都在学习理论,这次才到实践阶段。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们一个是职场精英、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然而汉武帝面对资历差别如此大的两个人,居然在职务安排上给予了同样重要的职位,可见汉武帝是非常看好卫青这位新秀的。
卫青也确实不负众望,当时汉武帝派了四路兵马同时进攻匈奴,命卫青为车骑军出兵上谷,公孙敖为骑将军出兵代郡,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兵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兵雁门,四位将军各领一万人马,结果卫青首征直捣匈奴老窝,俘获战俘700人,大获全胜,而李广因名声大,遭到了匈奴的大举围攻,后因寡不敌众负伤被俘,幸诈死才得以逃脱,另外两路也是铩羽而归。
龙城之战是汉朝有史以来对抗匈奴打的第一场胜仗,让汉朝百姓看到战胜匈奴的希望,给汉朝官兵抗击匈奴的信心,为后来抗击匈奴奠定了人心基础,卫青这位初出茅庐的小将可谓是一战成名,汉武帝为了表彰其功勋,也为了鼓励汉朝子弟效仿之从戎报国,封卫青为关内侯,李广虽然英勇抗敌、九死一生,可毕竟是战败了,无法因为苦劳而封赏一位败军之将。
龙城之战后,汉朝数次出征匈奴都是卫青挂帅,无往不利,卫青成了一代战神级人物,而李广多是为后将军、护卫将军等随军作战,期间还被张骞坑了一把,又一次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尽管奋勇杀敌,收获敌军首级无数,自己却也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最后功过相抵,再一次与封侯擦肩而过。
卫青与李广最后一次同框,也是李广最后一次征战沙场,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汉武帝委任卫青、霍去病挂帅,分两路出征匈奴,活捉单于,而李广并不在汉武帝的委任名单里,此时的李广已经年逾花甲,且汉武帝真心觉得李广不是个能成事的战将,年轻的干将有许多,干脆让李广退休了。
可是李广年迈,报国热情一点不减,三番五次上书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真心不想让他去,可禁不住他软磨硬泡便委任他为前将军。临行前,汉武帝还提醒卫青,李广年迈且时运不济,不要委以对阵匈奴单于的重任,否则一定会坏事。
大军出塞后,卫青探得了匈奴单于的行踪,自己率精兵前往对战单于,命李广与右将军从东路迂回,与自己合兵,以便活捉单于;而李广想要做前锋,与匈奴交战,卫青一面记着汉武帝的叮嘱,一面想要为部下争功,便没同意,李广负气和右将军从东路迂回包抄,其实只要李广能顺利与卫青合兵活捉单于,即使不是首功,汉武帝也会念在其一生劳苦,就着台阶将其封侯,可是李广真的是时运不济,与侯爵绝缘。
因为东路绕远,没有向导,李广迷路了,落在卫青之后,以致卫青与单于交战时没能形成包围圈,让单于有机逃跑了,卫青见没能活捉单于便鸣金收兵了。
没能捉住单于这个锅,李广是背定了,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却总遭到上天的愚弄,李广心灰意冷了,也不想受到言官的评判,于是挥刀自刎了。
李广曾经问道于星象家王朔,“自己参加了汉朝攻打匈奴的所有战役,许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封侯了,为什么自己不能封侯?”王朔解释说是他杀降造成的恶果,纵横觉得可能是李家祖坟没选好,李广命中无福无贵,子嗣凋零,到了孙子李陵那辈,更是身败名裂。
卫青与李广的封侯之路,恰恰证明了汉朝的封侯制度还是很严谨、很公平的,无论资历、无论老少,只要功劳足够就可位列诸侯,而李广真的是时运不济,一辈子参战七十余次都没获得够格的功劳,所以汉武帝即使念在其苦劳的份上想赏他个侯爵,也怕不能服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