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提起盛唐,我们就容易想到使得唐朝盛极而衰的那一场“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入长安后,叛军高层内讧不断,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随后安庆绪又被老爹的部将史思明所杀,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唐军平叛竟用了八年之久!
从这之后,大唐王朝荣光不复,虚弱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禁让人深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大唐王朝府兵制的转变。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起了大唐王朝,在统一天下后,开始实行府兵制,先后设立了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其中有二百六十一个位于关中,用以保卫京师长安,形成了外轻内重的军事局面。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几代君王屡次开边和吐蕃等国的崛起,大唐王朝的边境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部署,为了加强对边境的控制,唐玄宗在公元七百二十三年设立九边节度使,共计十个兵镇,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严重的威胁到了中央朝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没来列举一组数据:
在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拥兵二十余万,九边十镇的总兵力更是到达了五十万之众,而驻扎关中各地的中央直属御林军、宿卫只有八万人不到!如果中央朝廷能够一直强盛,边镇还不敢轻举妄动,可中央一旦出现动荡,边镇便会失控......
唐玄宗在开元之治的后期,随着能够劝谏他励精图治的姚崇等人去世,他渐渐走上了耽于享乐的路子,改元天宝之后,更加昏聩,先后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为相,朝政日益腐败,给了一些野心家有机可乘的机会,例如安禄山。
公元七百五十五年年底,因为将相失和,安禄山悍然叛乱,率军十五万南下讨伐无道的中央朝廷,这个时候,因为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大唐王朝一时之间无法调动大军平叛,唐玄宗派出了名将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守卫洛阳,可是刚刚募集的市井子弟,又怎么会是久经沙场的边镇精锐的对手呢?
封常清不敌之后,弃守东都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罢黜了封常清,命他以戴罪之身辅佐即将前来的元帅高仙芝,抵御叛军。不久,因为高仙芝、封常清坚守潼关不出,被宦官边令诚诬告,唐玄宗愤然杀之,改任老将哥舒翰为帅,强令哥舒翰出关与敌决战,结果,承平已久的大唐中央军大败,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此时,因为丧母被唐玄宗“夺情”启用的郭子仪正在朔方统兵,积极打击叛军,准备进攻叛军老巢——范阳,另一位名将李光弼收复河东镇,攻下常山,准备与郭子仪配合,进攻范阳。可是随着大唐王朝在潼关连折三将,郭子仪等人不得不退兵,前往关中接应准备“西巡”的中央朝廷,以待天下勤王大军抵达。
如果唐玄宗不是尽出昏招的话,有着高仙芝等人固守潼关,郭子仪等人攻略边镇,安史叛军覆亡指日可待。
太子李亨在百姓的挽留之下,没有跟随唐玄宗“西巡”,而是前往灵武,在郭子仪等人的支持之下,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并且继续大力支持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在唐军与叛军相持之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而叛军近半兵力又被张巡牵制在睢阳,郭子仪等人率军从容收复了长安城,随后又趁势收复洛阳。
在局势一片大好之际,唐肃宗出了一记昏招,调集九大节度使共二十万主力大军发动邺城之战,却只设监军,不设统帅!最后,唐军在邺城惨败,军械辎重全部被叛军获得,叛军再度实力大涨。
后来,叛军接连内讧,郭子仪联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这才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