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钱人家的小姐为什么喜欢赶考书生 难道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日期:2023-11-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有钱小姐喜欢赶考书生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古装影视剧里,经常出现下面这样的桥段:

  书生进京赶考,偶遇有钱人家的小姐。小姐喜欢上了书生,不但以身相许,还赠以银两和信物。书生则发誓,金榜题名之后一定回来迎娶娇妻。书生离开后,小姐守了很久的空房,各种酸甜苦辣不在话下。就在小姐打算放弃的时候,突然外面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原来是书生已经金榜题名,获得功名,遵守承诺回来娶妻。于是,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那么问题就来了,世间男子万万千千,为何那些古代有钱人家的小姐,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进京赶考的书生?

  一

  在我们的印象里面,古代书生大多是一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家里一贫如洗,以至于连进京赶考的盘缠都是东拼西凑……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这种印象是错的。事实上,古代书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穷。

  虽然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我们知道,古代读书人的数量并不多,而真正将获取功名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读书人更是少之又少。毕竟,从隋朝到清末,1300多年来,全国总共才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几百万名举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是需要全脱产,成本很高,一般农民家庭根本就承担不起。就算小富之家也常常吃不消。能够通过“童试”“乡试”,获得进京赶考资格的书生,其家庭肯定不会太穷。至少,三五间房屋是有的,几十亩薄田是有的。

  在古代影视剧里,进京赶考的书生往往随身携带一名书童。你可以比较一下,如今多少有钱人家,能够请得起专门给子女陪读的书童?

  二

  从外貌上来看,进京赶考的书生形象不会太差。

  在经典电影《靓女幽魂》中,张国荣扮演的书生宁采臣眉眼清秀、唇红齿白,长得斯斯文文。这其实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形象。就算外貌长得不怎么样的书生,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在气质上也往往高人一等。

  在古代,有钱人家的小姐极少有机会外出,“养在深闺人未识”,人们不认识她们,她们何尝又认识别人?在春心涌动的时候,恰好遇到一名儒雅俊俏的书生,自然一颗芳心暗自许,忘却了父母的叮嘱,打算起自己的终身大事

  另外,古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有钱人家的小姐也不会例外。与其以后赌博性地嫁给自己从没见过的某位陌生男人,不如趁早与见过一面、长得也不赖的赶考书生私定终身,避免“劣品驱逐良品”的悲惨结局,对不对?

  三

  书生在进京赶考期间,可能是人生最失意的时候。

  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古代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高考。古代科举考试的淘汰率更高,看起来更残忍。这就使得绝大多数读书人,难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书生在进京赶考之前,早已经过多轮考试,总是失意不得志。再加上旅途寂寥,风尘仆仆,难免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这时候,如果获得有钱人家小姐的青睐,必然会产生莫大的感激和好感。有钱人家小姐也能够从书生那里获得男权社会里少有的尊重和平等。

  真正的爱情,总是来自于平等的个体。赶考书生和有钱人家小姐,便很容易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四

  就算从现实的角度看,有钱人家的小姐与赶考书生联姻,也不是一件赔本的生意。

  通常来说,有资格进京赶考的书生,都已经获得了举人功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书生已不是平头老百姓了,而具备了担任官员的资格,是“老爷”了,名下的田地是免除赋税的,见了官老爷也是可以不拜的。

  此次进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高中进士,当然是喜上添喜、锦上添花。有钱人家的小姐自然身价百倍,步入上流社会,被封诰命夫人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万一书生名落孙山,扫兴而归,也没什么了不起。书生依然能够凭借举人身份,在县乡混过一官半职。运气好一点的,还能当上七品县官,甚至级别更高的官员。

  你看,有钱人家和官宦之家联姻,还真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