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是否只会纸上谈兵 看看下面这几位就知道了

日期:2023-11-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书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直以来书生好像给人的印象都是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文弱,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不然,古代书生也有彪悍的,既能上得了战场也能进得了书房。就拿一直被称”弱宋“的宋朝来说,人们认为宋朝是文人掌权,武将没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看以下几位文人,来验证下书生是否只会纸上谈兵?

  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之前,汉人就已被金人统治。他的父亲虽然在金人手下做事,但每天内心都在想,有朝一日能够与金人决一死战。汉人在金人掌管下所受的侮辱、虐待、压榨,辛弃疾都看在眼里。在少年时期就励精图治发愤图强要将金人打败,恢复中原。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金人完颜亮发动大军向南侵占。汉人忍受不了金人的残酷统治,团结起来反抗金人。这时辛弃疾整合了两千多人,加入了由耿京带领的军队。战争期间金人内部先着了火,完颜亮被杀,金军撤退。大好形势下,辛弃疾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系。回来的路上却听到耿京被奸人所杀,起义军都解散了。辛弃疾一怒之下,只带了五十人去端几万敌人的老窝,亲手将叛徒抓回来,交给朝廷处置。

  他此次的表现,名震朝廷,宋高宗及其欣赏他的勇敢。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二十五岁的辛弃疾从此开始了在南宋朝廷的当官之路。辛弃疾励志要收复失地,然而初入南宋朝廷的他,并不知道南宋朝廷的懦弱。他想要收复失地的决心,被一次次置之不理而打击,先后被派到地方做重要官职。

  现实对他是残忍的,出色的作战能力,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却让他难以在官场立足。一切的悲愤无奈只能寄托于诗词,有书生的才情,但无半点书生的文弱。

  说辛弃疾为一猛将一点不夸张,他带五十人去进攻几万人的营地,并能成功抓回叛徒。这有多彪悍就不必说了,完全与文弱书生靠不上边。

  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逝,留下母子俩无依无靠。母亲为了生活不得已,带着范仲淹改嫁,嫁给了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姓朱,叫朱说。范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情况,非常伤心,与母亲辞别,去了应天府求学。数年寒窗苦读后,范仲淹精通儒家经典,倡导”先忧后乐“。

  范仲淹在担任边防主帅时,分析西北地区的环境气候、地势情况,策划出“积极防御”的策略。在地势要害处修建城寨,目的在于加强防御。训练军队,以守为攻;赏罚分明,选拔军队的大将军;根据敌方的具体情况,选择大将带兵出战;自己种田,解决军队粮草问题。这些举措使得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大大提升,士兵们个个都底气十足。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百年世人的精神财富。各地范仲淹的历史遗迹,受到人们的保护和怀念。

  晏殊

  有“神童”之称的晏殊,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位难得的军事奇才。小时被张知白得知他的聪明才学,便把他推荐京城参加考试。年龄较小晏殊完全不害怕,并很快讲试卷答完。他的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加之做事谨慎深得皇帝器重。

  当李元昊称帝时,发兵进攻陕西一带,宋军节节败退。晏殊被任命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他冷静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找出宋军失败的原因。他只做了四件事,便把李元昊的大军打败了。

  第一件事是让军队的首领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即遇到事情不必在上报申请,军中将领可决定;第二件事是招募新兵,训练作战技能,以备不时之需;第三件事是清理宫中的财物,保证前方军队的军饷充足;第四件事是充实国库。这四件事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之后官至宰相。

  文天祥

  文天祥原本是一个文官,然而为了护国,他勇敢的上了战场。南宋朝廷面对蒙古大军不做任何准备,朝堂重臣还一度排挤文天祥,他得不到官职,一点兵力也没有。当文天祥听到元朝要派大军消灭南宋的消息时,不得已他只能变卖自己所有的家产,急忙招募乡民,抵抗元军。

  有人劝说他:”你这么点人,怎么能和元军对抗,你这不就是去送死么“。乡民们毫无任何战斗力,又不懂如何打仗,简直就是羊入虎口。作战期间,得不到任何朝廷的军饷援助,怎能不败。纵使文天祥万般厉害,也是无力回天

  最终南宋投降元朝,文天祥被抓,然而他却坚持不肯投降。元朝劝其多次归降,他始终不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管是文人身份还是武将身份,他们都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至少辛弃疾不是,至少范仲淹不是,至少晏殊不是,至少文天祥不是。其实不光是古代,我们现代也是,无论我们读过多少书,如果不付诸实践,那么读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必这是适合任何人学习获得知识的正确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