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柏举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506年,吴军以3万兵力,远程突袭,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境内,一说在湖北汉川)击败楚军主力20万,进而10天时间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湖北荆州纪南城),差点儿灭了楚国。
这场战争吴楚双方兵力悬殊,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强大的楚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兵力少不了三五十万,却败给倾全国之力才凑出3万精兵的吴国。是什么原因导致楚国一败涂地呢?
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影响力越来越小,各诸侯国开启大鱼吃小鱼的争霸模式。楚晋两大国争霸,楚在城濮之战败于晋国,威望受损。公元前506年,晋国纠结齐、鲁、宋、蔡等17诸侯国共谋伐楚。蔡国在晋国怂恿之下,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老大面子挂不住,出兵攻打蔡国(河南新蔡)。蔡国向晋国求救无果,转而求援于吴国。吴国国君阖闾和大夫伍子胥等认为攻打楚国时机已到,遂以救蔡为名出兵。
吴国本小国为何敢如此大胆呢?其实,吴国等这一刻等了好多年了。晋国和楚国争霸,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开始崛起。吴军擅水战不擅陆战,晋国就派人教吴国陆战技能,吴国才慢慢强大起来,但和楚国相比还差好多级别,只不过牵制楚国却已经足够了,这也是晋国帮助吴国的目的。
吴国正面对垒干不过楚国,就用伍子胥的计策,玩起了车轮式游击袭扰战。三队吴军轮流袭击楚国,楚国大军开到,立马撤退,等楚国大军退回,第二队再去骚扰,如此反复。这简直就是深谙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精髓。
吴国这样整整骚扰了楚国六年时间,一方面让楚军疲于奔命,空耗国力;另一方面一次次的狼来了却没了下文,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楚军。
此时的楚国一方面面临秦、晋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局势也很混乱。吴国君臣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吴王阖闾亲自率军,带着伍子胥、还有大名鼎鼎的孙武就出发了。吴国大军乘船溯淮河西上,楚军得知吴国出兵,遂撤了蔡国之围,回防本土。
吴军在如今的河南信阳潢川县北淮水拐弯处,弃舟登陆。在兵圣孙武的决策下,吴军3500精锐前锋,在蔡国和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这两个带路党的引导下,南下直扑信阳南面桐柏山和大别山交界之处的冥阨(平靖关)、直辕(武胜关)、大隧(九里关)三关。这三关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险关要隘。后世称之为义阳三关,从西往东分别为平靖关、武胜关和九里关,三关互为犄角,关关相护。
大隧(九里关)在东面,位于信阳市罗山县西南的两山之间的山谷中,大致线路和如今的京港澳高速G4所走路线一致。
冥阨(平靖关)在西边的桐柏山脉的五峰岭、凤凰山之间,这条关路大致和如今的省道S224路线一致。平靖关也叫恨这关,其中有一段号称一线天,是天下九塞之一,可见起险要程度。
直辕(武胜关)居中,是这三关中最重要的关口,位于鸡公山南边的峡谷中,大致和如今的国道G107、京广铁路路线一致。
这三关是从中原向南通往楚国腹地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相比方城道也毫不逊色。突破三关,既可沿随枣走廊向北取南阳盆地,亦可向南直抵武汉,西向威胁楚都郢都(荆州纪南城)。
如果按常规走法,中原进军楚中腹地,方城道会是第一选择,一马平川的南阳盆地适合大军行动。但是孙武却选择了走三关险道,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三关虽然重要,但是楚军却疏于防守。吴军很快就突破三关,快速南下进至汉水东岸。吴军如此快速插入楚国腹地,出人意料,让楚国举国皆慌,急忙调集大军防守在汉水西岸。此时楚军做了正确的应对之策,令尹子常率主力在汉水牵制吴军,左司马沈尹戎北上方城调集北境驻军,毁吴战船、阻塞三关,然后南下和子常一起夹击吴军。此计甚妙,如果成功实施,吴军被包饺子的可能性太大了,吴王可能也有来无回。
只可惜子常却听信谗言、贪功冒进,置定好的计划于不顾,不等沈尹戎到位就率先渡过汉水发起进攻。吴军怕被截断后路,将主力移至背靠大别山的麻城一带柏举,因为这里有小路可通吴国控制区潜(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楚吴接战,吴三战皆胜。
两军在柏举对阵,吴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率先发起进攻,子常败逃。吴军乘楚军混乱发起总攻,楚军大败西逃。吴军乘胜追击,在清发水(今湖北安陆市境内涢水)半渡而击再败楚军。吴军连战连胜,一直攻入楚都郢都,楚昭王逃往随国(湖北随州)。吴军虽然兵力从数量上居于劣势,但是却灵活机动,又一次将游击战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柏举之战是春秋时期第一次攻破大国都城的战役,出敌不意、远程奔袭、穷追猛打,以少胜多、快速取胜。此战楚国差点儿亡国,虽然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大国威望降至冰点。吴国经此一役,强势崛起,为日后争霸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