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民间最吃香的武将,一个败将却被人们烧香崇拜?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关公文化,是一种传统民间信仰。
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他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
据报道,在不久前,著名教授田海在复旦大学做了一个有关三国历史人物关羽的演讲,在讲座上,教授向来者介绍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关羽:一个失败英雄的宗教后世》,这本书的名字,亦是该次讲座的主题。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关羽有一种特有的崇拜,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田海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
一般认为,“关羽崇拜”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书写文学传播的结果。但是,田海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我们过分夸大了书写文字对古时候人们的影响,相反,他认为是口头文化的传播,导致了“关羽崇拜”的产生。他在讲座中以关羽为例,向人么阐述了口头文化对宗教传播的重要影响。在解释观点之前,教授先向大家列举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对关羽问题的研究成果。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教授发现,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认为:是《三国演义》、《三国志》等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在“关羽崇拜”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教授的研究结论却与此相反,他认为:在“关羽崇拜”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口头文化所起的作用更大。在教授看来,前人的那些研究成果都有两个假设:
一为、人们的“关羽崇拜”最初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二为、各种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对关羽生前伟岸形象的描摹,使人们产生了对关羽的崇拜。
但是,教授随后解释道,这两种假设其实并不成立。
首先,“关羽崇拜”最初应该是产生于某条河流旁边,即:关羽最终被枭首之处,而这似乎与佛教的关系不大,因为,佛寺大多建于深山之中。
其次,在中国古代,平常百姓的阅读率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为的对关羽的崇拜产生重要影响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在那个时候真正看过的人并不多。
此外,教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祭祀关羽的庙宇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是,北方明显比南方要多一些。且就庙宇大小来看,也是北方的普遍大一些。
在中国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识字率,常常都是高于北方地区的,且印刷中心也是南方地区比较多。若是照前文所说的假设,应该是南方庙宇多于北方才对。而现在产生了这种现象,恰好说明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对于以上的那两个假设,教授又作了进一步解释。
关于第一个假设,教授认为:佛教对“关羽崇拜”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没有人们认为的这么大。之前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示,在佛教中,人们把关羽看作伽蓝神,但其实,很多伽蓝神不是关羽。
把关羽看成是伽蓝神是晚至明朝末期才有的趋势,但是,关羽崇拜在这之前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关羽崇拜”产生时期,其与佛教有关联的例子非常少,教授只在荆州某地找到了一例。当然,教授也找到了“关羽崇拜”与道教有关的例子。
不过,在教授研究中的诸多案例中,大部分的“关羽崇拜”既和佛教无关,也和道教无关。与佛教类似,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对“关羽崇拜”的影响也没有这么大,且大多也是在“关羽崇拜”的后期才出现。在“关羽崇拜”形成的时期,中国的识字率并不高,且书籍也不易获得,所以说,人们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来了解关羽其人其事并不符合实际。
所以,综上所述,佛教或书籍中存在“关羽崇拜”的内容,那其实都是“关羽崇拜”的结果,而非来源。
那么,在教授眼里,什么才是“关羽崇拜”产生的原因?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已经说了,“口头文化”的传播才是“关羽崇拜”产生的原因。在教授看来,除了“关羽崇拜”外,还有许多崇拜现象其实都与“口头文化”的传播有关联。例如:福建沿海地区的商人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把“妈祖”这一海神的形象传到了香港,东南亚等许多地方。
此外,教授强调,文字资料与口头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许多文字资料甚至是直接来源于口头文化,记录历史的人往往会将口头文字转换成书面文字记录下来。此过程中,记录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口头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从而,形成了最终的书面文字。
也是因为这种情况,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宋元两代是关公被美化、圣化和神化的开端,明清两代是将关公圣化、神化到极致的时代。
在讲座的最后,有人拿出了日本学者渡边义浩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一书,与田海教授的作品相对比,前者,是从《三国志》这种文字作品中找寻“关羽崇拜”来源的蛛丝马迹,后者,则认为“口头文化”对“关羽崇拜”的产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