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治水英雄栗毓美,死后竟然被封神

日期:2023-11-2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栗毓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后汉书·明帝纪》中有:“ 兖豫之人,多被水患。”《元史·地理志五》中也有:“ 海宁东南皆滨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清·李必恒 《序》中则写道:“今河臣于沿堤一带,设立减水诸坝,又令每岁增堤土三尺。噫!于保堤则得矣,如水患何?留心民瘼者,宜思所变计焉。”

  可以说,在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的祖先曾和自然和谐共处,并也在不断地征服着自然。水患灾害曾经深深的困扰着人类,让老百姓们痛苦不堪,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治水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修筑著名灌溉工程芍陂的孙叔敖、兴建都江堰的李冰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治理了泛滥的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清代的治水英雄栗毓美。

  栗毓美,于公元1778年出生,山西浑源县人,公元1802年,也就是清朝嘉庆七年,出任河南知县,后曾任职知州、知府、布政史、护理巡抚等,是清朝道光年间著名的治水英雄。因他治水有功,造福百姓,死后受到万民悼念。道光皇帝曾亲自为他写了祭文,好友林则徐也为他写了墓志铭,老百姓们更是为他修建了寺庙,把他当作“河神”来祭拜。

  只要发生洪灾,人们就纷纷前来祭祀祈祷,一直被传为佳话。清朝道光年间,栗毓美曾出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两省的河务事宜。当时,流经河南境内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决堤的洪水如猛兽,肆无忌惮的吞噬着农田、房屋和村庄,甚至,吞噬着生命,老百姓们经常是颠沛流离无家可归,于是,栗毓美下定决心一定要整治黄河,还百姓一个安宁的家。

  原来,黄河下游两岸有许多滩地,特别是河南境内的河段,河又宽、滩又广,每年到了汛期,洪水猛涨,漫过滩地,将滩地冲刷成许多的串沟,首尾又和大河相连。这样就分流成河,冲刷着大堤,造成大堤决口,导致严重的洪水灾害。栗毓美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要想办法整治滩面串沟隐患。

  于是,他开始进行实地勘察,无数次坐着小船亲自去考察大河南北两岸的实情,每次行程数十里,他发现:北岸的串沟积水很深,首尾与大河连接,并与其它地方的滩面积水汇合成一体,倾泻堤下,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石堤南北全都是水,没有办法取土筑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栗毓美觉得:只有采取“抛砖筑坝”才能控制水势。

  栗毓美很快带领老百姓向河里抛砖,建成了数十个“砖坝”,暴雨倾注后,发现支流小河决口,大堤却安然无恙,通过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抛砖筑坝的重要性。栗毓美很是欣喜“砖坝”的巨大成效,并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砖坝”来防御洪水。不想,却遭到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极力反对,他们一致认为:抛砖不如修埽。

  而栗毓美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再上书据理力争,认为用石料来护埽,不仅采运困难,而且,价格又贵,购一方石相当于购两方砖。再加上,秸料埽抗洪能力差,容易腐烂,不如用备用石料、秸料的经费在河堤沿岸多置办些砖窑,烧制大砖来备用。直到道光十九年,栗毓美制砖修堤的建议才得到皇帝的批准,从而进行推广。

  当时,烧制的大砖为椭圆形,中心有圆孔,重达20斤上下,可以用绳来穿系,易于抛修,又能砌筑坝体,这是治理黄河水患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甚至,到1949年,河南开封还设有专门烧制河砖的砖料厂,用来弥补石料的不足。

  栗毓美的一生,在治理黄河上做出了卓越的功绩。他总是亲力亲为,每逢水患,他都是冲在最前面,对河道的曲直,河水的深浅,河流的缓急了如指掌,所以,他每次都能带领大家迅速抢险,制服水患,化险为夷

  在他任职期间,河东一带几乎很少遭受洪水的侵袭,当地老百姓也非常的尊敬和爱戴他。

  作为清代名臣,栗毓美一生廉洁清明无私奉献,时刻以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始终处在抗洪救险的第一线,深得皇帝的厚爱和人民的信任。最终,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当他的灵柩从河南运往山西时,沿途百姓络绎不绝,泪洒千里。

  之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赐“恭勤”,道光皇帝还为他做了祭文,并赐祭葬。栗毓美墓现今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至今墓前香火旺盛,多少人曾来瞻仰和缅怀。他胸怀磊落,公正无私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他是人们心中真正的“河神”,真正的“栗大王”。

  并在其墓地前顶端有一小碑亭,上书“谕赐祭奠”,亭下横额上雕:“宫太保河东道河总督栗恭勤公茔”,左右石楹刻对联一副:

  伟绩著宣防传列名臣瑶阙星辉分昂毕;巍阶尊保傅神安永宅玉华云气护松楸。

  这副挽联表达了皇帝朝臣对栗公的尊崇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