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战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分割,七国平分天下,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实力比较雄厚。秦国积极参与中原讨伐,随着垂沙之战、华阳之战的胜利,此时秦国已经占领了魏国与楚国的大量领土。随着秦国的东征之旅,公元前261年,秦国率兵大举进攻赵国长平地区,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斗争,最终赵军战败,秦国占领长平并坑杀约四十万赵军,此场战役称为长平之战。
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便不复以往,同时加速了秦朝统一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最早的歼灭战。长平之战中,被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为何被赵王弃用,补位的赵括输的更惨,谁来带领军队最合适?
后人曾评价长平之战不是白起胜廉颇,而是秦国胜赵国,长平之战实则是秦、赵两国的战略斗争。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一系列改革后,国力大大增强。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著名武将白起带领秦国60万大军,而赵国却只有四十五万大军,廉颇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被迫采用守势,这种战法实际拼的是两国的国力、兵力、粮草,然而秦国士兵的战斗水平,国家经济实力都远超于赵国。
后人曾评价补位的赵括不如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急于求胜,然而却被对方全部歼灭,虽说这场战争在赵括的带领下死伤惨重,比廉颇带领的时候输的更惨,但是这场战争换做谁来做这个将军,都很难替赵国扳回这一局。在古代大规模大范围的军队战争中,指令即时传达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往往将军的指令都需要很长时间传送到士兵这里,然而一场战争中这段时间可能就是胜负的关键。
赵括带领军队还未拿下秦军营地的时候,驻留守营的后方主力士兵便已经全部前去迎战,此时白起顺势带领军队将赵军主力一分为二,拉开距离,赵括此时四面楚歌,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扎地为营,将防守作为第一战略,保全仅剩的军力。在这场战争里,白起可谓是艺高人胆大,利用反间计将赵兵一网打击,其实在重要关头赵括转攻为守的战略已经将军队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由此可见,赵括还是拥有一定的才略能力的。然而令赵括没有预想到的是,秦昭襄王后来居上将赵军粮草拦截、粮道堵死,被断了粮草的军队萎靡不振,赵括只好带领军队向前冲锋,试图拼死一搏,最终却被秦军乱箭射死,几十万赵军全数投靠秦军,被白起全部杀害。
战争胜利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统帅的带领,君主的选择更为重要。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昏庸无能,不顾防守之道,在原先的20万大军下,又将赵国的剩下的25万兵士给了赵括,赵国诺大的国家里仅剩寥寥几个小兵,在后来的战争中,赵括一行军队被秦军堵死,毫无反抗之力。秦昭王果断出兵帮助白起、截断赵国粮路。两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赵国将45万大军放置战场而不顾,在这样的君主统领下,这场战争谁来做这个统帅都是要失败的。
无论是国家实力,战略计谋、君主能力,秦国都远远优于赵国,所以无论谁来打这场战争,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的。